【我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之二十三:下姜村的华丽变身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2-15 22:00

我所在的下姜村,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南部。

“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这句不知传唱了多少年的民谣,那是下姜村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几代人的“心病”。

上世纪70年代,因为家里穷,村民们发现“伐薪烧炭”钱来得快,纷纷扛起斧头上了山。当时一百斤炭能卖到五六块钱,这可是笔不小的收入,“一斤猪肉才6毛4分”。今年70多岁的姜金田记得很清楚。

“要生活嘞,想不到保护生态!”每年从下半年开始,整个村子烟雾缭绕。短短几年间,6000多亩林子不见了,群山成了瘌痢头,东秃一块,西白一片。

为了换取生活用品,有时早上上山去砍杉木,然后背着木材走上两天两夜到衢县(现在的衢州市),用木材换点大米。家里真的是“白天没有公鸡粮,晚上没有老鼠屎”。


11.gif

图为70年代的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

在下姜村有条小溪叫枫林港溪,溪的北面是村庄,南面是田地,只有一座小木桥连接两岸,每天村民们都要通过小木桥到对面地里干农活。

那时村民最怕的就是六七月的梅雨季节。一下大雨,水就会淹没小桥,水流还特别湍急,蹚着急流来回,别说是人了,就连耕田的牛都很吃力。

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响。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政策,自己的田地自己作主,解决了温饱问题,村里开始琢磨建石桥。

1985年,村里第一座石拱桥终于建成。从此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桥了。紧接着,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第一个农业大棚、有了第一条柏油路,引进了第一家农业企业……

2003年4月24日上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辗转来到下姜村——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才到了村里。

调研结束,习近平同志召集村干部到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开会。下姜村老支书姜银祥提出:“习书记,有件小事不知该不该说?想请省里帮我们建沼气。否则,山上的树就要被砍光了……”

“这个提议好!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生活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正像人的身体一样,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请随行的同志记下来,并叮嘱:“资金由省财政解决。”

几天之后,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便派专家入村进行指导。资金也很快落实。

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在自家修建起了沼气池,并配套改造了厨房、卫生间,沼气池与猪圈相通,再也闻不到猪粪的臭味了,下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沼气生态示范村”。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绿色”的甜头。

2011年开始,下姜村启动美丽乡村工程,统一对房屋进行外立面粉刷,全村白墙黛瓦,风格统一,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幅山水画。

现如今的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1.jpg

图为下姜村新貌

与此同时,村里开始大规模土地流转,建起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位村民每亩土地每年至少能拿到1200元的租金和分红,比原来种粮的收入还高。另外,村民还可以到各个基地打工,每个月拿工资,又是一笔收入。

外出谋生的下姜人感受到家乡的华丽变身,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大好前景,纷纷回乡创业。2016年,淳安千岛湖下姜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很多农户加入到旅游发展的行列中。

姜金田的儿子儿媳以前在杭州工作,看到村里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游客多起来了,就从城里回来了,开了个民宿,取名“归园田居”,去年一年收入10多万元。

他说,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但呆在家里种种菜、收拾客房,既节约了经营成本,又锻炼了身体,精神好得很。“现在村里人看到我,都开玩笑叫我‘姜董事长’”。

现如今我们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已有30家农家乐和民宿,“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人如织进下姜”。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万元。

站在下姜村后山的观景台上,俯视整个村庄,山水相依,枫林港溪蜿蜒穿村而过,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朝着前方,昂首欲飞。(本文素材由网友方琳提供  陈方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