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话廉丨成都:勤廉天府清流长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05-05 11:14

《名城话廉》栏目,通过梳理中国繁星璀璨的城市,挖掘文化名城的人物事迹、文物遗存、文献书籍等,讲述中国城市廉洁故事,展现我们民族所蕴含的清正廉洁、明德至善的文化精神。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建设朗朗乾坤的清廉中国。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悠悠锦江,讲述着千年往事。成都,这个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古城,虽吹渡春风千载,历经变化万千,但锦城先贤们勤政爱民的本质、清白坚韧的追求和廉洁奉公的精神,却在岁月的洗礼中沉淀、愈久弥新,始终浸润着这座城,感染着这座城里的人。

有人说,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荣,但更准确地说,成都是因治水而生、因治水而荣。

成都西北,岷江出山口处,绿树掩映中,一座古堰,雄踞于河道之中,将气势磅礴的江水分为东西两股。

这是两千多年前,李冰带领人们修建的都江堰。这位秦昭襄王亲自挑选的蜀郡太守,眼见成都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却因水患而人烟稀少,便与人们一起,一镐一镐地开凿玉垒山,修建了这座集灌溉与泄洪一体的水利工程。

自此,岷江改变了其桀骜不驯的模样,不仅水患解除,李冰还带领人们据此修起了纵横交错的水网,灌溉出了一座璀璨的名城——成都。勤政的李冰,在修完都江堰后并未停下兴修水利、为民谋福的步伐,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

千百年后的今天,玉垒山麓的二王庙里,钟鼓钹磬,朝朝暮暮,表达着后人对李冰父子的祭拜与怀念。因为人们明白,李冰留给成都的,不仅是这座润泽千年的都江堰,更是作为蜀地郡守而身先示范的勤政精神。

都江堰离堆公园堰功道旁,十二位治水功臣的青铜雕像巍然肃立,清代四川总督丁宝桢位列其中。仔细审视风采严明、气宇轩昂的雕像,笔力遒劲、字迹洒脱的座下石刻,似乎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向世人展现着这位“晚清四川第一好总督”的风范。

光绪二年,丁宝桢到任四川。此时,都江堰失修已久,水灾频繁。他奏准朝廷动用库银9万两,大修都江堰。施工期间,丁宝桢驻扎灌县,冒着严寒,与民工一道同吃同住,现场督查,极尽辛劳,终使川西州县无旱涝之忧,百姓安居乐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等来的、盼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成都的富庶与秀丽、巴适与安逸,正是得益于成都先贤们代代相传的勤政精神的润泽。而历数成都先贤,诸葛亮堪称勤政的典范。

诸葛亮治蜀期间,不仅定下了大力发展军屯、水利、织锦、冶铁等政策,还身体力行,大到军国大事,小至校对文书、检查账目、处罚士兵等琐碎之事,他都事必躬亲,并在《后出师表》中发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政誓言。

如今,武侯祠已成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漫步青石小道,沐浴三国清风,虽相隔千年,但三国蜀汉君臣勤政廉明、恪尽职守的精神正跨越历史的长河,感召着当代党员干部恪守初心、勤政务实、忠诚担当,以日常尺寸之功助力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

暮春时节,细雨纷纷,静谧的清白江畔,低飞的白鹭扰动薄雾,沿江的报春花和梨花簌簌翻飞,写满了诗意。水清花白,不禁让人想起江名的来历。

这条江,得名于成都历史上四大治蜀名臣之一,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

赵抃是北宋时期与包拯齐名的廉吏,一生四次入蜀。在任成都府知府等职时,他始终清廉自守,严惩欺压百姓的衙役、重视教育,整治官场馈赠和酒礼之风,深受爱戴,被称为“赵青天”。

据史料记载,赵抃入蜀,路过今天的青白江区境内,目睹江水澄碧、清流潋滟,曾喟然浩叹:“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后人因此以“清白”二字命名此江(后写作青白),后人的后人更以此命名了一个行政区,是为青白江区。

政声人去后。赵抃留下的“清白”,传承千年。这是成都老百姓对官员廉洁品质的肯定和赞誉,也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期许。

翻开成都的史籍,与赵抃一样坚守“清白”的先贤灿若群星。他们以自己的高尚品行,丰富着成都独特的廉洁文化传统。

皇甫无逸,字仁俭,唐朝初年有名的廉臣,曾两度到成都任职,留下了“断带为炷”的故事。据载,有一次,他到老百姓家里借宿,恰逢烛炬的灯炷将烧尽,主人准备添续。他认为自己借宿已经打扰了百姓,再让百姓破费于心不忍,于是抽出佩刀砍断自己的衣带作为灯炷。

时光荏苒,缱绻流年,成都崇尚“清白”的清流,如锦江之水,绵远流长。而锦江边上不远处,有一条毫不起眼的交子街,静静湮没于东风大桥旁的均隆街地界。到了这里,就不得不想起一个人:被誉为“交子之父”的北宋益州知州张咏。

张咏,是北宋初年与赵普、寇准齐名的三大名臣,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出自他的惩贪经历。

据记载,张咏经过钱库,恰好见守吏拿一枚铜钱藏在头巾中。张咏罚打偷钱人五十板,打得他皮开肉绽叫苦连声:“难道因这一文钱,老爷就要我的命?”张咏闻听怒不可遏,提笔批明:一日偷一钱,千日就是一千!绳软可锯木,滴水可穿石。库房钱币虽多,偷久了也会空。今日就是要狠打,警戒那些贪得无厌的吸血鬼!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交子街已不复旧日盛景,但张咏的激浊扬清精神却已深深地融进了成都的血脉,其“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的名句,更成为千百年来传颂的廉政箴言。

浣花溪畔,庭院深深,绿竹成荫。当年,诗圣杜甫与家人避乱成都的寓所,经过历代贤人的修葺扩建,已成为一处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文化圣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在这里,他不仅写下众多赞美成都的名句,还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留了下来。

在天长日久的纪念中,这种心忧天下、爱民亲民的情怀,也已如祠堂前被踩出凹槽的石板路一样,深深镌刻进了成都的廉政文化传统。

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曾在成都居官两年,他深感居民出入不便,修筑石街有十四条,十多公里长。至此,成都府人民出行免于泥淖之苦。人们记住了他做的善事,常相称颂,“蜀民思卿如慈亲”。

成都老城西门内的石笋街,便是范成大所修的十四条街道之一。如今,人们虽难窥其“西门之胜”的风貌,但沿用至今的街名,却传承着范成大关心百姓疾苦的那段历史。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纵观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爱民亲民的廉政思想始终充盈其间,浸润心灵、启迪人心,滋养出了一大批廉洁爱民之士。

梅挚,字公仪,北宋成都府新繁县人,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他直言敢谏,勤政爱民,连皇帝都对他夸奖不已,甚至亲自为他赋诗送行,古今仅此一例。其所作《五瘴说》一文,以自然之恶疾瘴气形容官场五种邪气,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反腐檄文。

张商英,字天觉,北宋蜀州新津人,官至宰相。他直言敢谏、崇尚节俭,劝宋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时宋徽宗正在修葺升平楼,担心被张商英发现,就对主管官员说,如果张宰相的车骑经过这里,“必匿匠楼下”。

初心如何守?为民底色如何绘?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谋利益……先贤不语,留下的故事却道尽了此中真谛。

蜀江水碧蜀山青,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如果要找寻先贤们的精神印迹,那定如飘荡在大街小巷里的麻辣鲜香一样,早已融入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在天府文化滋养下,那些存留在历史深处的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高尚情怀正逐渐在成都大地上得以赋形,为成都注入新时代的廉政动力。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清风四合,振翮而起,带着厚重历史文化腾飞,成都正化茧成蝶,变为一座美丽的公园城市、一座极具活力的创新之城。(作者:蒋蓝 田旭中 李影 成都市地志办黄小华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