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说"为富不仁"?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7-02 06:10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引用阳虎的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是鲁国季氏的家臣,曾经专季氏之权。他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富人好“聚”于是不仁,仁人好“散”所以不富。富人与仁人志向不同,所以喜好不同。阳虎有宠于季氏,专政鲁国,是求富,他所言此句,重在富,而孟子引此句,却是重在仁。

《论语·颜渊》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时的回答。他认为,只要百姓用度足够了,君王便没有什么不足,反之,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即使再富也不能算“贤君”。孟子此处的用意,与孔子弟子有若的用法是一致的。

在《孟子》此篇中,此言是滕文公问“为国”,即如何治理国家,孟子的回答,是希望滕文公能够做一个明君、仁人,仁人不为罔民之政,不为富而为仁,是其仁政思想的体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与孔子所言“足食,足兵,民信”是一样的,孔子所言治国三者,并没有涉及君主自身所求,都是以民为本,这也是孟子对于孔子的继承。孟子讲的仁民就是足用,孟子有段著名的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是不失时,不夺时,轻徭薄赋,使民丰年足,荒年亦足;二是教以孝悌仁义,民风成而仁政始。

孟子讲仁政,最为重视的是从人的内心进行引导,他引用前人的言语,正是让滕文公做一个比较。阳虎专政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孟子以此来说滕文公,正是希望他能够做一个仁人。孟子在这一章的最后讲道:“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在实际上勉力行之,这才是孟子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