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篇章,漫漫岁月,记载了多少圣贤大德的精彩和智慧;苍茫大地,书写了多少能人志士的雄韬武略。穿越千年时空,我们仿佛听见了"先忧后乐"的呐喊;掀开岁月的雾幔,我们仿佛看见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而优美的身影。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评价是:"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毛泽东同志也曾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是的,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范仲淹的文韬武略呢?是什么哺育了范仲淹高尚的精神品格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因贫无依,改嫁进士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继父为人耿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但没做多大的官,而且还被调来调去,范仲淹母子也就相随游居,颠沛流离。
后来,范仲淹来到山东章丘的醴泉寺求学。"断齑画粥"的典故就记录了当时的情形:范仲淹读书心切,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宋史》中有这样的记录:"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因规模宏大、藏书千卷,并有真宗皇帝亲赐"应天书院"匾额而名满天下,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南北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道、墨、儒三家文化故里不约而同聚合于此。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踏上了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
四川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副主任张红扬:
范仲淹青年时期即已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他在应天府书院勤学苦读时,甘于清苦,有着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对于未来充满自信与向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现安徽广德县一带)的司理参军,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现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官从八品。随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范仲淹满怀文韬武略和治国为民的万丈豪情进入北宋朝廷,直谏朝廷的腐败和弊端,并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和当时的权贵集团就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尽管他屡屡受挫但不改初衷。这些正是体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敢于担当、敢于直言的为官之责。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一个繁荣而复杂的地方,以宰相吕夷简为首的权贵集团把范仲淹排挤到开封府任职,目的是让范仲淹诸事缠身,无法顾及朝中之事。然而,范仲淹不仅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向皇帝递交百官图,揭发吕夷简等人把控官场的事实。
开封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李良学:
范仲淹在开封府虽然只有六个月,但他把开封府治理得一派清舒,受到满朝文武官员和百姓的赞扬。当时的高官士族不敢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泼皮无赖也被治理得服服帖帖,不敢兴风作浪。
1043年,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要范仲淹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经过深思熟虑,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改革。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袁定基:
庆历新政包含很多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体现了范仲淹本人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远见的卓识。
范仲淹不仅提出了治理方略,而且制定了实施计划,他将朝中官员进行严格审查后分派到各路担任监司,让新政在各地的推行能够上下贯通,并能及时监督管理。但由于新政触及到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的利益,因此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这些既得利益者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到陕西防守边境。
庆历新政的失败让范仲淹改革政治的理想受到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遭遇而感到懊恼。在边关,范仲淹整肃军队,体恤百姓,并利用战略策略让一直侵扰北宋疆土的西夏安静下来,与大宋和睦相处。这就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实写照,其"利泽民生"的思想正是他"忧乐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
范公精神它的核心内涵就是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完美结合,无私地为百姓服务。范公精神我觉得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1046年,范仲淹应老朋友滕子京的邀请,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成了千古绝唱,这是一个政治家对治国实践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思考,这也是一个政治家超越时空的浩然正气。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袁定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前面一句讲的是做人,后面一句讲的是为官之道。有了这两个部分那么就把自己应该是怎样一个人,怎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讲清楚了。
1021年,范仲淹调到泰州,任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当他看到盐堤年久失修,冲毁盐场,淹没良田,老百姓流离失所时,范仲淹一再建议修复海堤。最后他被任命为兴化县令,带领数万民工日夜劳作在筑堤工地,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海堤建成。老百姓为了感谢范仲淹,将此堤命名为"范堤",至今还在惠及这一方百姓。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在皇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范氏义庄订立非常详细的章程,规范了所有的帮扶细则。范仲淹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的管理日益完善。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袁定基:
范仲淹开创的这个范氏义庄呢,它在中国慈善史上是一个创举也是一个典范。范仲淹开创了这个义庄以后,它一直延续了八百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在江苏省苏州市有一所著名的景范中学,顾名思义,校名就是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景范中学的校址就是在范仲淹兴建范氏义庄的旧址上建起来的。
苏州市景范中学教师苏丽丽:
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想把范仲淹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浸润到我们学校的各个角落,让我们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都能替我们把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河南伊川县有一个小村落,是范氏后人因为守墓而形成的自然村,他们世世代代守候在这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范仲淹的敬意。
范玉芬,今年41岁,是范仲淹的第30代孙,20年前她开始接替父母,每天都来这里打扫卫生,风雨无阻,后来儿子徐帅豪也每天早上随她一起前来打扫。
范玉芬儿子徐帅豪:
我每天跟着妈妈到这里打扫卫生,妈妈在擦灰,我就帮她把地上的灰尘扫扫,过了不久时间,我就会背这里头的《苏幕遮》,因为我非常喜欢这首词。
已经60岁的范诚实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注视着远方。深邃的眼睛里充满了作为范氏后人的光荣和骄傲。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
去追求那些平民的生活,去追求那些淡泊的生活,这个是范家的本色。范仲淹非常地敬仰这种精神,他觉得这是我们重要的一个家风的内涵。他曾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子子孙孙应该继承老祖宗的那种家传,淡泊明志,保持清淡的生活。
无论东南西北,范仲淹的精神以不同的方式留存于世;
无论男女长幼,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已如涓涓细流,沁人心田,滋养着万千世界;
浩浩乾坤,天地之间,激荡着范仲淹的浩然正气。它穿越千年,依然荡人心魄;他坚定忠诚,实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