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奥运,总会有质疑中国体育体制的声音出来,里约奥运会也不例外。
我们的体育体制真的如此不堪吗?
一
菲尔普斯,一共夺得23枚奥运金牌的传奇选手。
看到他的天赋异禀,不能忽略了他的勤奋努力。事实上,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游泳池里,“如果你休息一天,实力就会倒退两天。”这是菲尔普斯的座右铭。一直以来,他都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的习惯,每天都坚持严格的训练,从不间断。在训练高峰期时,他每周的游泳量高达80公里。
某些说法并不准确,比如说中国体育选手的金牌含金量不能跟外国选手比,因为人家是业余的,工作之余才参加训练,而中国是体制内在培养职业选手,整天都在训练。
是的,在奥运会赛场上,也有过一些业余选手,但是能够拿到奥运金牌的,那就非常罕见了。如果一个绝顶高手白天还在奥运村演算天体,晚上就捎带着拿了金牌,那只是神话。这种情况在现代奥运会刚起步时还可能发生,比如奥运史上首个网球冠军约翰·博兰当时就是个到雅典旅游的牛津大学学生,但是竞技体育演变至今,产生一个奥运冠军,背后需要一系列的坚实的科技保障、资金支撑。即使像菲尔普斯、博尔特这样不世出的绝顶高手,要想保持竞技状态,也无法中断系统性、日复一日的训练。
菲尔普斯曾就读的密歇根大学,是一所公立学校,每年从联邦和州政府获得拨款。密歇根大学以体育著称,为了吸引全国高中学校里的体育健将们,大学提供优厚的体育奖学金,菲尔普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当然,菲尔普斯获得的公共财政投入并不是最多的,因为密歇根大学的体育强项不是游泳,而是篮球——例如赫赫有名的“密歇根五虎”。大学更为篮球投入了巨资,用于体育设施的购买和维护、运动员的护理、教练的薪金等开销。
二
里约奥运会第9个比赛日之后,英国金牌数追上中国,让大家有些意外。英国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国仅获一枚金牌,全国上下很受伤,促使英国政府成立了国家彩票基金以筹措体育经费,再把经费划拨给能够培养让运动员夺得奖牌的体育部门。据外媒报道,目前英国五分之一的彩票收入被投入至奥运项目。英国体协直言不讳:投资是为了“最大化夺牌机会”,要把资源集中在最有机会成功的运动员和项目上。
有人给英国的奖牌成本算了一笔账:平均一枚奥运奖牌的成本是550万英镑。射击项目的夺牌成本最低,平均每枚200万英镑,而帆船项目金牌,则需要花费2500万英镑。
没有哪个国家不在乎奥运奖牌。新加坡小将斯库林在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中击败菲尔普斯获得金牌——新加坡历史上首枚金牌,举国欢呼,他回国后,乘坐大巴车进行胜利游行,道路两边人山人海。美国是奥运金牌大国,同样在乎金牌,菲尔普斯回到家乡,还受到夹道欢迎呢。
日本2012年制订了《体育基本计划》,明确提出目标:“夏季奥运会位居前五、冬季奥运会位居前十”,将乒乓球、摔跤等优势项目集中在国家训练中心内进行重点培养,本次里约奥运会上,日本乒乓球进步明显,日媒认为,集中训练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高水平运动员成材的规律是相差不大的,各个国家也在互相借鉴对方经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借鉴中国的。
三
许多年前,上海有这么一户人家,蜗居于17平方米的朝北亭子间内,丈夫吴珏明来自浙江海宁农村,和妻子诸金妹结婚后,还只能靠帮别人做泥水匠的工钱以维持家用。女儿长大一点后,晚上只能睡沙发,而吴珏明和诸金妹则会爬上高不到一米的阁楼搭铺睡觉……
他们的女儿,叫吴敏霞,在里约,她的奥运奖牌数累积达到7枚,其中5金1银1铜,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人。
在中国,跳水并不是一项很大众的运动。如果没有奥运战略,没有我们的体育体制,还会有吴敏霞的传奇吗?
相当数量的中国奥运冠军,都跟吴敏霞一样,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出身,他们咬紧牙关,心怀中国梦想,进入了“一条龙”的培养通道,从市队到省队到国家队,最终站到了奥运赛场,诠释了什么叫作“努力改变命运”的梦想。
现行体制下的体育,为普通人家的孩子们提供了一条摆脱成长困境的出路,打开了人才流动的通道。不论出身,只要努力,加上天分,就能成功——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每一个人都相信:努力,就有价值!
四
“盛装舞步”是什么?中国很少有人知道,英国人在本国骑手夏洛特·杜雅尔丹夺得里约奥运会“盛装舞步”金牌之前也一样。英国媒体绘声绘色地报道说:这块金牌被英国选手夺下之后,“突然间,几乎所有英国人都成了这项优雅运动的粉丝。而在这之前,大约只有0.07%的人口参与或者观看这项运动。”
这就是奥运会的魅力所在。有人说,我们的体育体制是拿纳税人的钱换金牌,与其花这么多钱去投入奥运,还不如改善民生呢。其实,金牌与民生应该辩证看。诚然,如若拥有很多奥运金牌然而国民体质孱弱,只能算是畸形的体育成就,严重偏离了奥林匹克的本质。但是,奥运金牌与民生福利,真的就是对立的吗?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奥运选手如何有效地唤醒了中国青少年的体育热情,另一方面,更要看到中国在改善民生、发展全民健身方面的巨大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如此赞誉:“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是倒退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只是经济,也包括体育。奥运,激发孩子的梦想,会使小鸭变成天鹅。全面小康的全面,就包括体育。
民生改善与奥运争光,并行不悖,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还将在2022年举办冬奥会。
奥运选手争金夺银,给青少年带来的巨大精神鼓励、民族荣誉和人生梦想,这不正是奥运战略的作用吗。
五
优秀网球选手李娜,因为跳出了中国职业体育培养模式,一度成新模式的代表。但李娜表示,如果没有国家的体育体制,或许就根本没有她如今的辉煌。
李娜是我们的体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只是到她运动高峰后,国家给了她更宽松的环境,更自主的选择,使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这表明,中国体育,并不是固守自己,也在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更多的发挥新机制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体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体制的投资办法和渠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李娜模式”和我们的体育体制,并非两条不可交集的线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什么路,是由其历史文化决定的。中国队叫“国家队”。国家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概念。在英文等语言中,“国家”一词并没有家的含义,而在华文中,家国一体,国和家联系在一起,有家才有国、家也离不开国!家国一体正是中华文化的关键。文化的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5000年生生不息的文明是中国人自信的源泉。我们要有自信、有定力,不能把制度的优越、体制的优势当成一种罪过。别人拿体制说事,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否则哪能创造一个个传奇?!
其实,当我们仔细回想,我们的体制,不正是女排精神、拼搏精神的土壤吗。
同样是奥运会,过去100年,中国从只有一个运动员参赛,而且连返程路费都没有,到如今成为谁也不能轻视的强劲军团,这等进步何等不易!
要珍惜,民族的自信!(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