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意思是戴马聚源的帽子,穿瑞蚨祥绸缎做的衣服,蹬一双内联升鞋店的鞋,是最荣耀而有面子的事儿。而这腰缠“四大恒”,却有不少的歧义,很多人常常把“四大恒”误解为卖腰带的。其实,这“四大恒”,指的是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意思是腰中缠着“四大恒”钱庄的银票,有腰缠万贯之意。
“四大恒”在清朝光绪初年达到了极盛时期,借用当时民间对“四大恒”的形容就是,打一个嚏喷全城都会跟着咳嗽,可见“四大恒”在当时的影响力。
“四大恒”创始人和经营者是董氏一族。董氏在不断发展壮大“四大恒”的过程中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渐渐将其内化为行事准则,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此后更是把这种行事准则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诚信为本
说到董氏一族的家训,其中涉及到了为人、处世、经营、治家等多个方面。家训中的很多词汇看似简单易懂,但包含的做人做事道理却十分深刻。在这些家训中一再强调的就是“诚信”二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董氏家族把自己在商业经营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凝聚成了三个词“诚信、逐时、拓业”,把商人所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添加进了家训里面。
图中的这个地方,很多老北京人都不陌生,这就是东四牌楼。清朝乾隆年间,董氏第一代先祖来到京城讨生活,就是在这东四牌楼附近,摆钱摊起家的。董家人头脑灵活,再加上诚信经营,生意是越做越大,不到百年光景,董氏一族就开设了“四大恒”。那么董家人是怎么诚信经营的呢?这里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同治末年,在东四牌楼西边路北,曾经有一间门面房。这间门房是董氏一族特别开设的,这里不做生意,不收银钱,平时进出的顾客极少,但是每位从这里走出来的客人,脸上无不透露出敬佩与感动。这间门房也见证着董氏一族诚信为魂的经营理念。那么这间门房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同治末年(19世纪70年代初),“四大恒”之一的恒和银号关门歇业了。但是它有许多银票还在外边流通着,一时收不回来。当时通讯不发达,为了迅速告知大众恒和银号歇业的消息,董家只好用半张梅红纸,写明该银号已经歇业,所有银票请速去兑现的字样,贴在京城的大小街道上。
可如此等了一年多,还有许多银票没有收回来。为了信守商号“凭票必兑”的承诺,恒和银号在东四牌楼西边路北,专门租了这么一间门面房,挂上了一个钱幌子,不做生意,只为等候客人拿银票来兑现。
这间门面房,从19世纪70年代初一直开到了1900年,整整二十余年的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等待,就只为坚守商人心中的这份诚信和道义。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城大乱,这间门房才被迫关闭。
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 袁家方:
“四大恒”强调以信用为本,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尊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老北京人说“腰缠四大恒”这句谚语时所流露出的自豪感:不光有财富,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那么值得信赖的钱庄。
“四大恒”以诚信为本的精神奠定了它在业内的重要地位,现如今,紧邻东四牌楼附近的门面房早已无迹可寻了,但这些诚实本份,重信重义的故事,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董家的后世子孙们。
礼让为先
“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但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外人“礼让”,对家人“谦让”。这个“让”字,在董家人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民国时期,在董家女眷董吴氏身上发生的一件礼让他人的小事,至今仍被董家的后人们津津乐道。
董氏后代 董笑屹:
我小姑姑董凯给我讲过我奶奶(吴树英)的几个故事。她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在家里头曾经看过这么一幕。因为每一家每一户都会有掏粪工来掏粪。有一次也是,远远看到掏粪工又来了,这会儿就看见我的奶奶吴树英端了一碗茶水,恭恭敬敬地走到厕所门口,等着掏粪工出来,在寒风中不知道站了有多久,等掏粪工出来的时候,我的奶奶双手奉茶,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把茶奉给掏粪工,然后轻轻说了一声,您喝吧。当时我凯姑姑说,这一幕在她心里头一下烙下了一个永久的印记。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 高巍:
在董氏一家人的生活当中,往往是大人们平时做的一些小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说给掏粪工倒水。这些小事可能很平常,但体现出的却是人与人的这种关爱,这种平等的意识,讲究亲情、尊重人。这些个良好的品质,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是对大的理念的具象化。
在面对外人时,董氏族人从不倚富凌弱、仗势欺人,而是放低姿态,礼让待人。在面对家人的时候,董家的长辈们,更是从小就要求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谦让,有好吃的、好玩的不能争抢,要先让着别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困难时期,那个时候想吃点新鲜水果,是很不容易的。董家的董笑岩和董笑屹两姐妹,那个时候年纪尚小,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一次,母亲从外地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个大苹果。两个小姑娘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苹果,她们俩看着那苹果,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董氏后代 董笑岩:
我记得我妈妈把苹果放在那个柜子里头,也不是马上让我们吃的。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里没人,我打开柜子看,如果这会儿拿走也就吃了,但是我还是把它关上门。我后来看见妹妹回来的时候,也是打开门把脑袋伸进去看,最后也把门关上了,我们两个人都心照不宣,谁也没去吃这个苹果。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出这个苹果,用刀切成四份,两姐妹才各自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这个事情给我印象很深,我们得到什么好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想着兄弟姐妹,想着自己的父母,也要想着其他人。
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 袁家方: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里有四个字叫“礼义廉耻”。“礼”字是搁在第一位的,为什么?我们看“四大恒”的家风,就能看出他们对“礼”的重视,对传统道德规范的传承。
董家的家规家训,体现了董氏一族注重个人修养,尊重他人感受,与和为贵的精神。这种礼让与尊重不仅是京味商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严格的家风家训培养教育的成果。
戒奢助人
“戒奢”顾名思义就是拒绝奢靡和浪费。董氏一族虽经商多年,家底丰厚,但却崇尚节俭。董氏一族的老人们经常把不能奢侈浪费挂在嘴边,要求后人设宴不仅不能铺张,宴席结束后,还要把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肴带回家。长辈们还常常念叨,五谷杂粮来之不易,切记要珍视珍惜。
董氏一族非常重视腊八节,每次都会由家中女眷亲自熬腊八粥。清朝末年,有一回过腊八节,几个孩子自己碗里的粥还没喝完,就嚷嚷着说没吃够,要再盛一碗。当时家中女眷董蔡氏说了一句话让所有的孩子都印象深刻,她说:“你们把每顿饭掉的米粒和剩下的饭都攒起来,明年我用这些给你们熬一锅腊八粥。”
董笑岩的父亲董文申从小就接受了这样严格的家庭教育,除了不能铺张浪费,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公私分明,虽然身为东家,但柜上的东西,绝不能私自取来用。如果要用,必须要自己掏钱买。
董家后人 董笑岩:
我父亲董文申是这个吴裕泰(茶庄)创始人吴澄波的外孙子。他从小就给我们讲吴老爷子给他们立下的家规家训。我印象很深的有三点:“不能以东家的身份到店铺和柜台上支取茶叶;不准以吴裕泰的名义去和外面私自做交易;自己家里喝的茶叶,不管是亲家还是周围的亲戚都要自己拿钱到柜上去买。”我从父亲身上看到这些家训对他影响很深。父亲退休以后,就开始着手整理家谱,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打印,如果他想打什么资料,都是自己花钱出去打,从不让我用公司的打印机打自己的私人资料,他说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必须公私分明。
董氏一族对家人要求严格、戒奢尚俭,但对待外人、或者穷苦百姓却是非常大方。这也体现了董氏家训中的一个“善”字。
这是如今坐落在北京东四大街东南角的永安堂药店。清朝末年,董氏家族的董吴氏收购了永安堂,目的就是要通过永安堂,布施医药,广济于民。董吴氏将许多永安堂的秘方做成特效药,免费派发给穷苦百姓,一度传为佳话。虽然后来,董家的经济状况也陷入困境,永安堂因为资金周转不畅,被董家转了出去。但是,董氏先祖这种“广济民生”的善举,却深深影响了董家的后世子孙。
1939年7月7日天津遭遇了一场洪灾,大量灾民无家可归,无衣无食,董家位于天津的恒利金店也遭水淹。董家士字辈子孙董士珍,是当时恒利金店的当家人。他秉承先祖“广济民生”的家训,全力救助灾民。
董家后人 董笑屹:
恒利金店租用了一艘民船,满载馒头、大米、白面、咸菜等沿街送到灾民手中,赈灾活动一直持续十天,直到天津的大水退了,帮助了很多天津的市民和难民。这次赈灾,恒利金店给天津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 袁家方:
“四大恒”周济了数以万计的灾民,它表达的是什么呢?表达的是:“你受灾了就是我受灾了,我还有能力,我就要尽力帮助你们,给你们减轻点灾害损失。”这种自觉的承担也使得这个企业在公众面前展现了自己的良好形象。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 高巍:
家训家风是家族里面良好品质的总结和传播,既体现了家族的品质,也反映出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它是一种共同的认知、共同的努力方向。在这里可以看出,家训家风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一个人、一个家族,也在于把好的风气传播到了社会上,是正能量的一个传播。
时至今日,董氏家族的后人遍布海内,在文化、教育、建筑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才能。《董氏家训》影响了一代代董氏后人,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董氏才俊。它不仅成为了董氏后人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借鉴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