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林丰民:万家荔谱写忠孝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8-02 09:00

千年古邑仙游县,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仙游人崇尚“立世重诗文”,历史上曾孕育4名宰相、5名状元、13名尚书、28名侍郎、701名进士,出现“科甲冠八闽”的盛况。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倡导忠孝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北宋仙游人蔡襄最先撰写关于荔枝的专著《荔枝谱》。由于《荔枝谱》为荔枝生产提供宝贵经验,该书流传千年,盛而不衰,成为佳话。故“荔谱流芳”成为仙游蔡氏一族的堂号,常作为匾额挂于房屋大堂内外。

“荔谱流芳”是仙游蔡氏后人的骄傲,而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家乡这片土地曾孕育了一位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蔡襄,其勤勉不怠的学风、清廉为官的品质,借由家训这一载体在蔡氏后人中代代相传。

“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这是《蔡襄家训》的开头,表达了对“忠”“孝”的认识。家训中,蔡襄进一步发挥了儒家孟子的思想“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语出《孟子·告子上》),认为忠孝同仁义礼智一样,都是人之本性,固然就有,就像人生下来本来就有耳朵、眼睛、心腹那样,“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

蔡襄不仅立下家训、教化家人,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更以济世安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投身到教化民众、改风易俗的运动当中。

蔡襄纪念园展馆1.jpg

《福州五戒文》是蔡襄任福州知府时观察民情民风之后写的一篇训戒,它虽针对福州风俗而发,却对于每一个家族都有借鉴意义。

“五戒”分述了五个方面的风俗和具体纠正措施。一是父母待子不均,虽都是自己所生,但待他们厚薄不同,远近有别,不仅会使儿子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还会使兄弟之间产生隔阂,这的确“不可不戒”;二是不少为人子者生前不尽孝、死后却奢侈浪费,博取他人夸奖。蔡襄认为,这种人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道在于“生则尽养,死不妄费”;三是强调兄弟之爱出于天性,不可断绝,不能因为贪图财物利益而损害兄弟之间的和睦;四是谈到了婚姻不问双方的品行、感情基础而只为钱财的问题,指出买卖婚姻容易导致家庭破裂,认为这是“生民之大弊,人行最恶者也”,应予以坚决地摒弃;五是谈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的道理。指出那些靠投机、欺瞒获得了财富并大方施舍给人家的人,是愚昧而不不仁义的人,施舍行善并不能减少他的罪恶。蔡襄还向这些虚情假意者开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过药方:“今欲为福,孰若减刻剥之心,以宽贫民,去欺谩之行,以畏神理?”这足以让为富假仁者汗颜惊起,令盘剥百姓者羞赧不已。

蔡襄的这些家训虽然讲的都是忠孝、处世等日用伦常最经常接触的道理,但蔡襄总是往深处再深入思考了一步,提出的许多见解有很强的针对性,针砭时弊,促人警醒。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 林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