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朱熹如何清廉为官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2-16 09:00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朱子。19岁中进士,先后任同安县主簿、南康知军、漳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等,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当过皇帝宋宁宗的老师。

  作为一位儒学家、理学家,从政的朱熹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他一生从政时间不过短短九年,但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对贪赃枉法之徒深恶痛绝。

  1182年7月,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后,朱熹决定对唐仲友进行调查,查明了其在台州知府任上存在违法收税、贪污官钱、伪造钱币等多项违法乱纪行为。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熹一再上奏折要弹劾唐仲友,即使明明知道唐仲友是当朝宰相的亲戚。朱熹遇到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是毫不手软的,他一连上了七道奏折来弹劾这个唐仲友,这个(案件)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这说明朱熹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且表现在他对社会风气的治理,对贪官污吏的(惩处)毫不手软。

  朱熹非常亲民爱民,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朱熹在南康任职时,有一富家子弟跃马于市,踏伤一小孩,小孩生命垂危。朱熹知道此事后,命下属将肇事者送到衙门处罚。这时有熟人前来说情:“此人是富家子弟,何苦要拷打他呢?”

  福建省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专家组成员 祝熹:

  朱熹说,如果不处理他,反而对不起百姓。后来朱熹在南康有了一次讲学的机会,就讲解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西铭》,这里面就提到了老百姓和自己的兄弟是一样的。他通过这种教化的方式来教育当地百姓,同时也展现了他不畏强权,予民公道的一个方面。

  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他虽然辗转多处为官,但每到一处,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

  朱子社仓坐落在五夫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创建的。社仓竣工时,朱熹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并亲自题了一首警醒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要遵纪守法,不可有私心贪心。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熹建立了义仓制度,义仓制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丰年丰收的时候,政府用很低的价格把粮食收购进来,储藏在仓库里面,到了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用更低的价格甚至免费把粮食赈济给灾民,让灾民度过饥荒,然后再恢复生产,这个义仓制度、义仓到现在都还保存着,这也是朱子当年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善事、一件好事。

  八百多年风雨侵蚀,朱子社仓屹立在武夷的青山秀水间,屹立在千千万万勤劳淳朴的百姓心中。圣贤朱熹虽已远去,但其一心为民,清廉为官的品德,正如五夫的莲花,经久不衰,越开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