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亨:勤与俭,治生之道也
白河黄氏作为黄庭坚后裔的一脉分支,自清朝迁入白河后,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人才,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与家规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从异地迁徙过来,家规对于如何勤俭立业也作了详细规定,借鉴引用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教诲子孙“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在阐明勤俭的重要性后,对于如何“勤”“俭”各指出了三条要求。关于“勤”,家规指出第一要深思远虑,未雨绸缪,“事宜早为、物宜早办者,必须预先经理”,不要等到临时才去考虑,造成仓促慌忙、不知所措;第二要早睡早起,珍惜时光;第三要吃苦耐劳,亲力亲为,并且重视时间节点,“事须亲自为者,必亲自为之;须一日为者,必一日为之。”关于“俭”,同样也有三条,第一要心平气和,不与别人打架斗殴,毁坏家产;第二要量力举事,节俭开支,“婚嫁之事,宾客酒席之费,均不可好高求胜。”第三吃饭穿衣要注意“节衣缩食”,不要羡慕绫罗绸缎之类的衣服和肥美的食品。
此外,黄氏家规同样也对家庭生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居家庭,宜以诗书为训;处家里,宜以谦让为先;治田园,宜以耕耨为本;立身行己,不出恭敬二端。”有谦和恭谨的处世之风,才会有兴旺百世的可能。
黄氏家规家训中以家庭教育为核心,以艰苦创业、和睦邻里为重点,为族人构建出较为严谨的行为准则。这些内容化作了整个黄氏家族的源远流长的活水之源,几百年来滋润着这个家族,也滋润着这个家族所生活的这方水土。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元亨)
魏殿松:子弟之当教 教法之当正
陕西白河黄氏迁居白河已有200多年,家族已发展壮大到1万多人。在家族的延续发展中,他们始终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黄氏族人非常重视教育,《黄氏家规》中有着这样的要求:“七岁便入乡塾,学字学书,随其资质。渐长有知识,便择端悫师友,将正经史书,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镕德性”,对家族子弟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规范,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将儒家经典和经史子集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严格加以教诲。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后代子孙走正直之道,“教法之当正”,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明白如何做人。黄氏一族认为人品比技艺更加重要,“先德行,次文艺”。
家规是这么说的,白河黄氏一族也是这么践行的。在清代,黄氏族人黄存谟创办了白河县首个“义学堂”,不仅让黄家的孩子、也让别家的孩子到这里读书。黄氏族人不仅重视家族个人教育,还重视整个社会教育,其后人黄统任民国政府陕西省教育厅长期间,积极恢复了绥德师范和南郑师范两所省立学校,还在榆林、米脂、宝鸡、延安、南郑和安康等地兴办高中,在钟楼设天文馆,文庙设图书馆,武庙设体育馆,不遗余力地推动着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
数百年间,黄氏家族秉承家训,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其尊师重教的优良家风影响着子孙后代,激励着他们不断奋进。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故宫博物院书法家 魏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