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让的选择,堪称每个人的必选题,党员干部自然也不例外。
有人因争而胜,因争而进,也因争而终败。有人因让而缓,因让而退,也因让而赢。
怎么看待争与让呢?又如何去争与让呢?笔者认为,对党员干部来说,应为公、为民、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争,而为私、为己、为身边人的利益不妨让一让。
对每个人来讲,胸襟抱负不同,为人处世有异,结局可谓天差地别。争,是人性,也是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动力之一,谈的人不少了,这里侧重说一说“让”,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让”。
“让”字里面有官德。数千年以来,不少优秀官吏的言行中,流淌着中华民族包容万物、谦逊抑让的优良传统,也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修持官德者,青史留名;辱损官德者,必受惩戒。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勤修官德,践行法治,在使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这个重大命题上作好选择、做好表率。
“让”字里面含智慧。利益当前,能不能退一步,让一让?有的人,是不愿、不能、不会退让的。有人或许认为,在现代竞争社会为什么要让呢?!更有极少数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甚至可以把道德规范置之度外,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负天下人”,可以罔顾党纪国法。
当然,我们提倡的“让”,并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也不是软弱的退却,更不是同流合污的“和光同尘”。在新形势下,“让”只有与“德”携手,与“智”联姻,与“法”同行,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价值。以此来观照“争”,相信能有些启悟吧。(周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