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
览汉字源流 品文化精髓
馆长致辞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在全世界屈指可数并且有独立起源的四大文明当中,只有中国的文字从古至今追随中华文明被传承、沿用至今。所以,收集和研究中国文字,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于甲骨文故乡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探寻中国文字在中华文明中的作用,对于研究整个人类文字发展历史都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以来,不断创新陈列展示手段,积极推动文字学研究和书法事业的发展,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字文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但是,中国文字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愿与博物馆同仁共同推进中国文字研究,做普通民众了解和弘扬中国文字文化的铺路石。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李学勤
河南安阳,古称殷。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殷成为此后商朝两百多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商朝的身影虽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殷商的遗址,却仍保留着当时的文明痕迹,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以出土文字文物为支撑,荟萃历代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中国文字发展的历程,传递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富有殷商宫廷风韵。饕餮纹、蟠螭纹图案的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联想。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带着殷商文化的庄重辉煌。
门前屹立着的高大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站立着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这些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分为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特别展览4个部分,共9个展厅。序厅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四周的四面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及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
馆中的基本陈设,有甲骨纪事、钟鼎千秋、物以载文等单元,以中国文字的发生、发展为主线,以出土文献、文物为载体,从甲骨卜辞到青铜铭文到简帛,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文字一统到雕版印刷,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
馆内的重要文物,主要有甲骨、青铜器、简帛、碑碣、古钱币、陶器、玉石等等,都是古代文字的主要载体。
为广泛地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字文化,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国内、国际,打造《汉字》巡展的大型展览活动,分别在上海、宁波、吉林、广西、苏州、江西等地以及加拿大、尼泊尔、德国、法国、韩国、泰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展出,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字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巡展》,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以便大众近距离接触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字文化,感受汉字的生命力。
此外,中国文字博物馆还主办中国汉字发展论坛,以文字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开设专家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公开讲座。
2014年国庆节以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开辟了公益性社教活动平台——汉字驿站,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学生打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学习甲骨文、金文等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体悟汉字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
文字是文明赖以流传的重要载体,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信息传流,都离不开文字。而汉字正是中华文明之魂,文化之根,其产生与发展凝聚了炎黄子孙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心血智慧,写照了中华民族融合、进步、走向统一的文明历程。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也正是走进汉字历史,博览汉字源流。
汉字——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李学勤
对于汉字,包括它的本质和它的历史,我们知道的实际上很少,很不充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对于汉字历史很多段落,实际还不了解,我想从历史上对于汉字,特别是古代文字的研究上,就可以看清楚。研究文字的鼻祖是许慎。许慎以后对于文字的研究,不管看法怎么样,包括对《说文》提出很多非议的文字学者,其思想体系和方向,都是以《说文》为基础。《说文》对文字的认识当然代表了许慎那个时期最高的学术水平,可是我们仍然要指出,《说文》里的文字知识主要是秦汉的。尽管里面有籀文、古文,可是实际不超过战国。虽然当时说山川时出鼎彝,但毕竟很有限。即使到了北宋以后,金石之学非常发达了,看到了不少商周时代的文字,但是从整个知识水平来看,仍然以《说文》为基础。所以,《说文》之学应该说是笼罩了整个的文字学,一直到清代。因此在当时对文字发展的知识,对于整个中国文字的历史认识主要是后一段,从秦代以后,如果多一点儿也是很有限的。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发生转机呢?今天讲最合适,在整整一百年以前,发现了殷墟甲骨文。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那么重要,那么有震动性,因此大家思想上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甲骨文不能完全用《说文》的知识来笼罩,来包括,量这么大,时代这么古,给大家带来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认识到应该突破《说文》的范畴。从甲骨文发现以来,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等一系列的学者,思想上逐渐从《说文》系统里超脱出来,把文字发展的认识向前追溯了很大一个段落,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甲骨文研究,或称甲骨学,从王懿荣算起,到今天已过一百年了。经过一百年的研究,知道甲骨文是一个成熟的文字系统。很多人,还有教学课本,常说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话肯定不对。因为任何一种文字系统,都是由简到繁的一个发展过程。任何一种古代文明的文字不能一下子就达到甲骨文这样的水平。甲骨文的单字可以确定超过四千个字,过去说五千大概多了一点,四千个字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可以保证,甲骨文的字绝对不是当时存在的所有的字,因为只是一种占卜的工具,不可能使用到所有的字,所以当时的文字肯定要超过五千甚至六千。有五六千个单字的一个文字系统,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原始的文字系统,我想这是大家可以明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推知甲骨文以前一定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或者基本上不认识的。我们对于汉字的起源、它的本质上的若干问题,知道的确实很少,所以饶宗颐先生有一句话,他说谈文字最好不要谈第一义。第一义就是这字本义是什么。《说文》就最喜欢讲本义是什么,可是常常不对,今天我们看到了商代的文字,很多人也喜欢说这个第一义是什么,这比《说文》要好多了,可是有时候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知道的确实很少。
根据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我们这个国家境内,存在着的文字,绝对不能认为只有一个系统。古代近东那么一块地方有那么多种语言、文字,中国这样大的地域,怎么能认为只有一种文字系统?这个文字系统就是我们汉字系统,甲骨文是,金文也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还可能有其他的文字系统。巴蜀文字今天没有解读,但它用在铭文中,用在印章上,而且有和汉字相对照的情况,怎么能说它不是文字呢?所以我们已经发现的一些东西,比方说山东邹平丁公的陶文,还有在大汶口、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陶器上发现的那些个符号,看起来就很像是文字,有的是八个一串,九个一串,还不是文字吗?不过,现在用甲骨文、金文的知识去解读,我个人认为仅仅是一种实验,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我们试试看,可是不一定对,因为它完全可能是一种我们从来不了解的语言文字。
对于已经知道的古代汉字,我们懂得的也是很少,可以看一看我们研究的现状。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实际是若明若暗的。有的学者提到,近年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有郭沫若、李孝定先生。李孝定先生1969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仰韶文化的一种刻画符号是文字起源,这一点在海内外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较多的学者认为大汶口和良渚文化的符号可能是字,可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汉字的起源问题能不能解决是不一定的,大家知道古代埃及文字解读和研究的历史是很长的,可是埃及文字系统的起源今天并不完全清楚。有的学者提出,埃及文字从公元前第四千纪尼罗河的中上游的一些陶文起源,举了很多例子,看起来很像,可是不是文字也不能确定。
商代的甲骨文有四千多个字,大家能够公认的已经读出的,我个人认为不超过1500,这包括一些不需要怎么解读,比如一、二、三、四、五等在内。所以说甲骨文字我们不认识的还很多,这里面不只是一些人名、地名,而且包括一些最常用的字。西周和春秋的文字,我们在释读方面成绩最好,道理很简单,有文献便于对照,特别是金文,每每可与《诗》、《书》、《周易》对照,一对照就认识了、有把握了,可是我们释读的也不是理想的那么多,仍然有若干问题解决不了。战国文字释读的也还有限。应该说,战国文字的研究真正发展从50年代才开始,到现在,时间很短,释读出了很多字。战国文字研究的—个特点,就是释读了哪个字,大家都会大吃一惊。可见我们对战国文字的知识本来非常有限,可以说大部分不对,所以发展特别显著。《说文·叙》中说六国文字“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所以当时的文字确实难读。
(此文为李学勤1999年6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汉字应用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