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谈】解玺璋:像梁启超那样教育孩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11-17 08:50

1902年前后梁启超在日本与子.jpg

近些年来,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梁氏一门何以能出三个院士,而且其他几个子女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这种情形引起了今天很多父母的兴趣,就像《哈佛女孩》一度十分畅销一样。作为父母几乎没有不“望子成龙”的,梁氏家教就在这种情形之下进入了大众视野。

梁启超对九个儿女的教育充满真挚的感情。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一再表示,他对他们的爱是发自肺腑的,自然纯真的。他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样的表白有很多,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信中随处可见。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包容的爱。这种爱不仅惠及九个子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他在写给二人的信中按捺不住他的喜悦之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读了一整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就有些醉了,于是,“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吧”,便在信里和大女儿思顺聊起了家常,称赞女婿周希哲“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他是勤于给孩子们写信的,也要求孩子们经常写信给他。在他晚年,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都在国外,写信成为他关心孩子,与孩子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他事情很多,著作、讲学、办杂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很多信都是午夜之后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慈父爱子的拳拳之心。百忙之中,给孩子们写信,读孩子们的来信,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梁启超对待儿女,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健康,更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而且是学做一个现代人。他讲到求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曾老实不客气地告诉年轻人:“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如他所言做成一个人呢?他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这里所讲的“三不”——“不惑”、“不忧”、“不惧”,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德性,也是梁氏家风与家教的重要内容。他的教育理念,说到底,就是要养成每个孩子“三不”的能力。

梁启超铜像.jpg

关于“知者不惑”,他说:“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做到这几条,就可以说是“不惑”了。他还告诫年轻人:“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子女的求学、求职都看得十分重要,认为是立身的根本。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几个大孩子,从报考专业到在校学习,再到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甚至成家以后的生计问题,他都亲力亲为,尽量为他们做出妥善安排,绝不敢掉以轻心。他要求孩子们,毕业之后,不说成名成家,至少先要求得在社会上自立,有自己的事业。他向孩子们传授治学的方法,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急于求成。他希望思庄学生物,思庄不喜欢,他也不强求,反而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他主张做学问要讲一点“趣味主义”,其中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求的精神和勇气。他告诉几个孩子,求学时心里不要总想着将来如何如何,他说:“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曾国藩)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把这点精神归纳为“无所为”三个字,认为这是“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如果事事“有所为”,比如读书就为了高考,高考就为了上个好大学,上大学就为了拿文凭,拿文凭就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为了挣大钱,有了钱就为买房买车享受生活,一切就变得很无趣了。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一旦门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

而对于“仁者不忧”,他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总结出一点,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他最怕自己的孩子消极、气馁、悲观、忧郁,在一次写给思顺的信中,他谈到对思成的担忧:“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的磨)。即如目前因学费艰难,也足以磨人。但这是一时的现象,还不要紧,怕将来为日方长。我所忧虑者还不在物质上,全在精神上。”他有时也现身说法:“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工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他认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

一个人如果在“不惑”、“不忧”上下过一番工夫,那么要做到“不惧”已非难事。但为保险起见,有时还需要一点意志力。“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也就勇不起来。要把自己的意志力锤炼得坚强一点,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头一件叫做心地光明,襟怀坦荡,恰如俗语所说: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用他的话说则是:“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第二件,则要练就抵御各种诱惑的本事,“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他看到,社会上有很多诱惑,而人又很容易为各种欲望所左右,于是说道:“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他因此时时提醒自己,并以此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在磨炼意志上下一番工夫。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多次告诫他们:“切勿见猎心喜”,“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的家风与家教,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信,都传递着他的体温,娓娓道来,透着坦诚、平和、真挚和暖意,种种人生道理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观其一生,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耕耘劳作,心血浇灌,最终结出了丰硕果实,九个子女,个个成才,而且把梁氏家风与家教传给了一代又一代。(知名评论家、学者,《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