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人文地理】泰兴黄桥:岁月如歌 古镇不老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5-17 08:30

泰兴市“天下为公”钟楼

江苏省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置县于南唐升元元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泰兴市黄桥镇古巷

从泰兴城区向东20多公里,有个千年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该镇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也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

黄桥镇镇楼门

黄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有2000余间,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古街区,总面积近30公顷。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街巷24条、古寺庙3座、宗祠7座,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等。

顾孝子墓

镇内有一顾孝子墓。顾孝子原名顾昕,是古代闻名当地的大孝子。轻柔的阳光下,不远的街头上,传来当地人的吹拉弹唱,虽然听不清用方言唱出的歌词,但从抑扬顿挫的唱腔里,能感受到当地民风的安宁祥和。

何氏宗祠门厅

在这座古镇,还有一座赫赫有名,被人们誉为“江北第一祠”的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内的振裔楼

这座宗祠始建于明代,虽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岿然屹立,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等建筑特色,均为江北地区罕见。

何氏宗祠内的议事厅

进大门过小天井穿仪门,便是古意盎然的议事厅。

何棐画像

此厅原是明代进士、监察御史、太仆少卿何棐的居第,改为宗祠后成了族人的议事厅。

何氏宗祠内匾额

大厅里挂着的几十块匾额,块块都讲述着一个丰沛的人生故事。

百善孝为先。何氏族人传承孝的美德。何棐上任一年后,继母陈氏病故,何棐坚持守孝3年,孝满回京。

廉者民之表。何氏族人为官清廉,颇有声望。何棐的孙子循吏何镤有民谣赞曰:“何侯为令,吏瘦民肥。”

何棠画像

明代进士何棠,曾任直隶广平知府,官至三品,任上力倡改革官租驿传,减少马种,惩治豪强,百姓大为悦服。

致富桥

为纪念这位家乡先贤,黄桥人将其墓侧的石桥呼为“知府桥”,后改为“致富桥”。

文明桥

针对河流给两岸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何氏先祖何璠,不辞辛劳,慷慨捐资建造了“文明桥”。

家族人才辈出、家风淳朴笃厚同何氏家族的家规家范密切相关。黄桥何氏七世祖何济(1373—1451),是何氏家族文化的核心人物。他制定了《何氏家范》又名《何氏家范条件十则》,即: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

泰兴何氏,以耕读为业,以家范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从而成为泰兴之望族。

黄桥古镇一角

人间正道是沧桑。何氏家范的影响,还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从而成为千年古镇黄桥的精神财富。

丁文江故居内的史料陈列室

古镇黄桥先后走出了一代代杰出人才。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集剧作家、文学家、物理学家为一身的丁西林先生……

黄桥老街上风景众多,故事也多。那些古老的街巷像是这座小镇的血管,更像是小镇的活档案。

黄桥古镇内的砖石路

走在灰色不平整的砖石路上,仿佛能听到光阴在高高低低地吟唱。看着街边百姓慢悠悠的锅碗瓢盆日常生活,再抬头看看头顶上白云飘过的天空,安宁而又美好。

这或许是光阴对这座古镇的最好馈赠。岁月如歌 古镇不老!(文/ 凌小刚 周琴 陆进富 摄影/叶余华 徐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