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礼就是典章制度、行为规范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2-03 08:30

  现在我如果问大家“礼”是什么,大家都会说握手、拥抱、磕头、下跪。这个只是“礼”一个最外表的、最浅的层次,它还有更深层的一个含义。我们古人对“礼”这一个词给它下定义,古人非常智慧,都要找一个同音字,意思一样、声音一样的词给它做解释,所以《礼记》里面讲“礼也者”,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理也”。它是根据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所以你必须遵守,你不遵守就违背了道德理性;你遵守了,道德理性会在你身上内化、累积。我的博士论文是做《周礼》的,读过《周礼》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天下万事哪一件能够跑得出“礼”的范畴?我们以前讲礼仪三千,非常之丰富、非常之灿烂,古人把它分成五类,吉、嘉、军、宾、凶。这个“吉礼”包括祭祀,因为祭祀是求“吉”,所以我们把所有的祭天、祭地、祭祖全部叫“吉礼”。“嘉礼”是成年礼、冠礼、还有乡射礼、饮食礼等等。“军礼”是军队里面训练、出征、凯旋等等。“宾礼”是外交礼。“凶礼”除了我们普通意义上的“丧礼”之外,还包括灾荒,发生灾害的时候有怎么样的社会保障。这些在我们古代中国都属于“礼”的范畴。

  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们生下来是一个无知的个体。我们中国人有一个理想,人的一生一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社会上这几十年我一定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到自己弥留之际会感到很欣慰,我已经成了一个有境界的人。所以我们古代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认知的“本体”,加上“功夫”,这“功夫”不是武功,“功夫”这一个词的本意叫学习、修为。“本体”加上“功夫”达到了一个“境界”,有境界跟没境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中国提倡“士”,“士”是追求真知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现在大学里学了四年拿到的学位叫学士,再过三年拿到的学位叫硕士,再过三年叫博士,一生当中你最高的学衔叫院士,离不开一个“士”,这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为什么叫“士”呢?我们从一个追求真知的“士”,要成长为一个君子,所以我们要读《论语》,《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要内外兼修。

  我们读《春秋左传》就可以知道当时讨论一个人要有两种要素,一个叫“质”,一个叫“文”。什么叫“质”?这个东西塑料的就叫“质”,我也许拿了一个东西这是铁的这叫“质”。人和禽兽摆在一起这个“质”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为人,按照孟子的说法,你一生下来身体里面有四颗种子叫“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端”,你好好的去培育它,它茁壮成长,你就成为君子,所以人可以教育。为什么禽兽不能教育呢,它为什么不能成君子呢?因为它身体里面没有“四端”,它是一个低等的动物,我们是万物的灵长。所以我们经常问问自己,“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你身上还有没有?孟子讲这四个东西少了一个你就不是人,你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你连是非都不懂,非人也。人应该有仁爱的恻隐之心,有是非之心,有礼让之心,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叫人,做人要够这个格。这个“质”我们经常想一想还有没有。

  另外,社会在进步,你身上有没有“文”?这个“文”我们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礼”。经过文化教育、文化熏陶你身上有文采、有君子的风范。有的人身上那个“质”胜过了、压到了你身上的“文”,你身上没有“礼”,尽管很质朴,可是你没有“礼”,给人的印象,你很野蛮,就是“质胜文之野”。

  所以诸位想想你要做君子,每天三省吾身,“仁义礼智”,我们人的最起码的道德,你身上还有没有?有了这个还不够,你身上有没有作为一个文化人的那种风采?

  “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表达情感。我们人有喜怒哀乐之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比所有的动物都要丰富。我们每天被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所左右,要把自己的情感拿捏到恰到好处,不偏激也不颓废,始终处在一个合理的最到位的位置上。这个礼就是帮我们来掌握自己情感的。

  我们古人每天早晨起来都要做功课,头发要梳得整整齐齐,把它挽成一个发髻,用簪子把它固定,戴上帽子,对着耳朵的地方还有玉作为装饰,下面有缨带,衣服、大带、隔带一定是整整齐齐,不这样你怎么去面对一天的生活,你怎么去面对社会?而且你那样一坐精气神都出来了,这个人生态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