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秦楚边城家风淳:走近陕西白河黄氏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3-22 14:00

白河黄氏

白河黄氏原系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乡人氏,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江西双井堂黄氏家族黄存仁携眷迁移,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被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举家定居在这里,历经266年、13代繁衍,发展成为今天一万余人的大家族,呈现出五世同堂、家和业兴、幸福康乐的景象。

白河黄氏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当国有危难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当民有灾荒时他们会守望相助、扶贫济困。数百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黄氏后人。

1、黄家大院全貌600.jpg

黄家大院

嘉庆二十年(1815年),白河黄氏家族日益昌隆兴盛,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历时三年修建起杨树林宅院、老爷湾上下宅院等三处宅院,合称黄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气质典雅、古色古香,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200多年来,这里世代居住着白河黄氏后裔。2003年,黄家大院被陕西省政府列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树林宅院坐西向东,呈平面长方形,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房屋36间。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前庭、中堂、后室、通道及两天井,两侧有厢房、耳房。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檐下施砖雕斗拱与水墨彩画。庭院回廊、栏杆、窗棂均为镂雕。大门为石雕门坊,长4米,青石门框,附抱鼓石,门额镌刻“第沿江夏”四字,印证着黄氏家族从江西到武汉,从武汉再到白河的一路艰辛、一路辉煌。

老爷湾宅院分上、下院,一进三重,全为砖、木、石结构,门楼用砖皆五面磨平,木石雕刻精巧别致,凡柱皆以石础垫起,做到“寸木不落地”。上院呈正方形,东西长34米,南北32米,共32间房屋,占地约1200平方米,门额上镌刻“双井旧家”四字,8个天井均用长条青石铺砌而成。下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院内梁柱和门窗照壁等皆为青石,雕刻图案精美,尤其是四根5米高方形石柱,至今仍牢牢支撑着中庭房屋,令人叹为观止。镶在大门两边八字照墙上的青石浮雕,松鼠、青蛙、葡萄、荷叶、荷花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1、黄氏宗谱600.jpg

白河黄氏家规

黄氏家族迁居陕西白河后,秉承先祖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借鉴参考王士晋、陆世仪、张履祥、朱柏庐等名人先贤的家规内容,在1796年(嘉庆元年)制定家规24条。1882年(光绪八年)白河黄氏族人对家规进行修订,以“豫蒙养”、“崇勤俭”、“务职业”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黄氏家规》20条,突出强调“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教育黄氏后人砥砺奋进、艰苦创业。2009年,黄氏后人对家规再次进行修订,在家规20条的基础上,新增“戒忤逆”、“戒欺弱”、“戒斗殴”等《家戒》10条。至此,黄氏家族形成了家规、家戒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家规家训体系。

采访札记:家风正,方可行远

走进逶迤的界岭山,踏过蜿蜒的厚子河,映入眼帘的是静静的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黄氏祠堂和黄氏古院落,浸透了风雨沧桑,与青山绿水遥遥相望。停足注目,透过岁月的痕迹,感悟一个时代的辉煌,品怀那永不褪色的记忆……

5、黄氏村落(1)600.jpg

白河黄氏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在《黄氏宗谱》中有如下记载:“乾隆十五年,本房山谷公三十世孙存仁公携子孙自英山来”。公元1750年,黄存仁携家眷从汉江逆流而上,行至白河,见“洪荒甫辟,地土肥美”,便择地而栖、聚族而居。定居下来的黄氏一族通过建祠堂、立族规、续宗谱,使黄氏一族枝繁叶茂、兴旺昌盛,如今仅在白河就有1万多人。

走进一位黄氏后人的家中,我们看到了厚厚的黄氏宗谱60余本。翻开宗谱,可以看到《家戒》、《黄氏家规》等内容,其中详细记载了祭先祖、睦宗族、敦孝悌、豫蒙养、务职业、崇勤俭、供赋役、和兄弟、择交游、禁邪巫等家规,黄氏家族修身立德、勤俭持家、重教兴业的优良家风跃然于纸上。

翻看《黄氏宗谱》,传承的是优良家风,不变是家国情怀。据“族风篇”记载,黄氏家规祖训先后在1796年、1882年和2009年三次修改。在最近一次修改中,“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的家国观更是被写入家规第一条。有国才有家,黄氏族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人人恪守、代代践行。在白河县革命烈士陵园,长眠于此的黄伯勋、黄文兴等黄氏后人就有16位之多。

4、黄家大院天井600.jpg

诗书传家、耕读立世是黄氏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七岁便入乡塾,便择端悫师友,将正经史书,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镕德性。他日若做秀才、做官,固为良士、为廉吏;就是为农、为工、为商,亦不失为醇谨君子。”白河黄氏家族将子孙教育写进家规,并亲力亲为,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1798年,黄存谟出资修建校舍18间,在全县首办“义学堂”,黄氏族人重视教育程度可见一斑。良好的教育使黄氏一族人才辈出,仅在清代就有太学生、廪生、贡生、邑庠生70余人。

8、石坎梯田600.jpg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黄氏一族迁居白河后,修田造地,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砥砺奋进的精神代代相传,以良好家风带动了一方民风社风。“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是白河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以黄氏后人为代表的白河人历时20多个春秋,修建石坎水平梯地23万亩,砌成石坎3.5万公里,将陡坡旱地改造成千顷良田。

家风好则民风淳。“入士者,则须先德行、次文艺;农者,不得窃田水;工者,不可作淫巧;商者,不得纨袴冶游。”黄氏家规祖训要求族人无论是做官,或是为农、为商,必须要修身立品,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下,造就了一方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的社会风尚。

家风正,方可行远;社风正,则国运昌隆。这就是家规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邓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