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传承中华文明】河南博物院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6-07 14:30

河南博物院

赏中原文明之美 品中州文化之韵

image001.jpg

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坐落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河南博物院,陈列着一部物化的中原文化发展史,记录着这片沃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image003.jpg

1927年6月,河南博物院创立于开封,时称“河南博物馆”,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早期的河南博物馆收藏有从新郑郑公大墓、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及安阳殷墟等考古遗迹中出土的珍贵文物。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址于郑州,1998年正式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

image005.jpg

目前河南博物院馆藏各类文物近14万件,尤以史前文物、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具优势与特色。

image007.jpg

河南博物院力图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历史传承与传播优势,推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常设陈列及原创展览。“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是河南博物院最具特色的陈列,位于主展馆一、二层的八个展厅内,利用河南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资源优势,汇集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刻等各类文物精品四千余件。

image008.jpg

“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由序厅、原始社会厅、夏商厅、西周厅、东周厅、汉魏南北朝厅、南北朝厅、宋元厅组成,展现了中原文明的起源与进程和辉煌的文明创造。

image010.jpg

穿过这条时光隧道,触摸到的将是历史的印记。

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站在布满鸟踪兽迹的莽原上,破石成器,薪火承递,人猿揖别,血脉沧桑。骨笛唤醒的晨曦,沐浴着大河边最初的农庄。磨石绘陶并渔猎耕纺,野处穴居到筑城立邦。击壤、击壤,文明创自众人指掌。

image012.jpg

上图展现的是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约6800~4800年,遍及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河南境内有丰富的遗址群,属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仰韶文化处于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定鼎中原——夏商时期。泱泱九州,茫茫禹迹,二里头深藏第一王朝之谜。煌煌重器,翼翼都邑,商王城筑就青铜时代之基。安阳殷墟,考古圣地,但见牲享人祭、甲骨惊世。陵墓殿宇,青铜狞厉,试问贞人何在、王者焉归?烈烈中土之火,照彻千里邦畿。

image014.jpg

上图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禹传位于启,代表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家天下”世袭制度的开始。夏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以及中原诸多夏代遗存的发现,证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为揭开夏王朝神秘的面纱提供了重要线索。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周代商起,立国于中,营建洛邑,礼乐相成。颍淮长子口,古器存殷风。河淇卫康叔,历世传彝宗。南土申与吕,身籍宝簋铭。虢公钟鸣鼎食,应侯金瓯玉佩,千年遗籀,瞬间尊荣。礼乐之器重启封,韶光几度匆匆。

image016.jpg

上图展示的是西周封国遗存。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西周中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严密等级差别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体现在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礼器数量与规格上,即所谓“藏礼于器”。河南发现的西周封国遗存,正是西周礼制物质表徵。

逐鹿与争鸣——东周时期。王纲解纽,列国群雄并起。元典创制,诸子百家争鸣。鹤舞九皋,郑卫占先声。华夷交融,汉淮拥群英。诡异浪漫,荆楚问周鼎。刻镂华章,韩魏主夏盟。哲思成大道,风云聚天中,八方共逐鹿,华夏成一统,文明斯盛!

image018.jpg

上图展示的是列国兵器。春秋战国数百年间,中原成为列国诸侯争霸的大战场,上演了一幕幕合纵连横,摧城拔寨的历史剧。东周青铜兵器制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各国普遍建立了兵器生产管理机构,青铜兵器的形制更加合理,性能更优良。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和时代风格。

有容乃大——两汉魏晋南北朝。铜驼荆棘,兴衰只叹汉魏故城,膏腴蓬蒿,沉浮还现梁苑遗冢。楼头明月,欲揽广厦连栋,墟间炊烟,遥唤阡陌桑农。瓷里青白,俑之千态,不废陶土情,胡汉交错,佛陀西来,千秋砖石证。铁铸耧耕、造纸测星,修典刻经,礼仪繁盛,以天下一家,大哉中华汉风。

image020.jpg

上图展示的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农业是汉代立国之本,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大兴水利、广开土地、深耕细作有了保证。河南出土的各类农具、陶作坊、大量陶仓以及农耕村落遗址等,证明汉代中原地区从生产、加工到贮藏的农耕文明已走向全面繁荣。

盛世荣华——隋唐时期。隋唐东都,巍巍洛阳,万国衣冠、八方咸集。运河帆楫充流,丝路驼队络绎。当惊神工开物、火土历炼、三彩绚烂,自有帝国气度。杜甫思故乡月明,群贤星灿,玄奘涉万里取经。先贤古圣、熠熠群星,光耀中原大地。

image022.jpg  

  上图展示的是隋唐时期洛阳的布局。东都洛阳城创建于隋炀帝初年,唐代扩建,至武则天时达于完备。位置大部分与今天洛阳市重叠,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圆璧城、曜仪城、东城和上阳宫。商业贸易集中在城内的南市、西市、北市三个市场,其中北市是国际货物的主要集散地。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东京梦华,一段清明上河的熙攘世景。北宋皇陵,一个中原王朝的寂寥背影。瓦舍勾栏,汇聚粉墨人生。石雕泥塑,写真世俗民情。文风琴韵,沉潜覃思圣心。官瓷民窑,熔炼制瓷胜境。庙堂市井的雅俗汇融,惠泽世界的科技发明,东方智慧、博大精深,集千年文化之大成。

image024.jpg

上图是清明上河图景观模型。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5.28米,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郊野、汴河、街市的人文和自然风貌。画中街市交错、车马塞衢、人流如织、舟船相衔。这幅12世纪的东京风俗画,让我们切实体验到北宋开封百姓的真实生活。

image026.jpg

除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外,河南博物院还有中原楚系青铜、河南古代玉器馆、明清珍宝馆、天地经纬、河南石刻艺术馆等主题陈列。

image028.jpg

这是馆藏的重要文物——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中。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推翻了“七声音节西来说”的定论,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堪称“中国音乐史上的奇迹”。

image030.jpg

这是馆藏的重要文物——莲鹤方壶。研究中国的青铜艺术,必要研究河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研究商周青铜器,必然会提及莲鹤方壶。它诞生于春秋时期,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青铜铸造工艺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青铜发展史上的丰碑、春秋时代的象征。壶身呈正方形,上部为壶颈,下部是向外突起的壶腹,底部是两条巨龙撑托着器身,壶顶部是写实意味浓厚的双层莲瓣,中部伫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这只高居顶巅的仙鹤是牵动整个器物的关键,郭沫若先生将之盛赞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image032.jpg

这是馆藏的重要文物——云纹铜禁。禁,最早出现在西周,消失于战国。由于周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认为商人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子称之为禁,取“禁戒饮酒”之意。云纹铜禁是中国目前发现体积最大、时间最早的失蜡法铸件,将中国使用失蜡法的历史提前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中期,成为我国冶金史上的里程碑。由于千年的水浸与腐蚀,云纹铜禁出土时已成数百块碎片,经过文物工作者两年多的修复,终于将这一稀世珍宝的原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image033.jpg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上图为文保中心工作人员对青铜器进行修复和保护。

image035.jpg

河南博物院注重在展览中运用多媒体新技术,提升视觉效果,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上图为结合多媒体技术打造的金色字模墙。

image037.jpg

image039.jpg

河南博物院发挥自身优势,以“传承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主办了常年性社会公益讲座“中原国学讲坛”,邀请王立群、二月河等众多名家来此开讲,至今已举办了一百多期。

image041.jpg

上图为河南博物院院标,用稳固、具现代造型感的三角形相接的方式,构成沙漏造型,象征历史积淀与古今融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