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是李白的《劳劳亭》。劳劳亭,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是古时送别之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李白写这首绝句时,为早春时节,春风初到,柳条未青,于是因地起意,借这座古亭的春光,抒写人间的离别之苦。
劳字的字形,如果从目前可见的源流来说,上半部分基本一样,不过构型难解,宋代郑樵的《六书略》中以为是“从营省,言用力经营也”;下半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者从衣,一者从心,一者从力。从力的这一系为《说文解字》所收录,隶定之后楷书写作勞,宋元以来俗写作劳,现代汉字简化时以劳为勞的简化字。
因为析形不确,劳的本义尚不能明确,但其用作费力、劳苦之义是很确定的,所以《说文解字》言“剧也”。由此,劳也就可以用来泛指一般的劳动,引申为疲劳、劳累,又因为劳而有功,因此又有了功劳、功绩的意思,也就有了慰劳、犒劳之义。
如果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形体上的不同,也不在于思维上的不同,而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而这正是劳动劳作的基础。人能劳动,人会劳作,这种劳动、劳作,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根基,形成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语言也好艺术也好文学也好科学也好,都是从劳作之中生长出来、生发出来的。我们去看人类的历史,恰恰是人类的劳动史,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明,促进了人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的世界。人类的美好生活来源于劳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源于劳动。
孔子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以农业为生存的根基,也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而中国的古代农业史,何尝不是一部农人们如何付出、如何劳作、如何跨过沉重与痛苦,最终收获希望与欣喜的壮阔历史。人们很早就知道财富来源于自己的劳作,不躬耕田畴便不会有生存的资本,于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在春种秋收、春耕秋获中,领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朴素的真理带着泥土的味道,让整日与泥土为伴的人们了解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套话无补于事,而努力做事勤劳干事必然有所收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中国的士人们也感受到了劳作不仅在田地里也在日常中这一点,于是政事日用、工商耕稼,都成为人们孜孜以求勤勉自励的所在。
当然了,劳字并不止步于简单的劳作,还包含着身心的劳作。有人劳思长怀,中夜起坐,有人劳情苦思,忧念世事。《孟子》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劳其筋骨,字面意思是劳动他的筋骨,可筋和骨算的上是人身体中最为坚韧的部分,如果连筋骨都要遭受这样的“劳动”,那么人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可见一般了。劳其筋骨,劳其身劳其心,孟子此言,是谓人在世间必然经受磨难,坚持住了,所成就的便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一个顽强坚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为社会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劳动的创造,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和人民进行着。往来千里外,辛劳年岁中,从古至今,文明迈进的每一小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类的劳动,凝聚着勤劳的人们辛劳的付出,所有可见的不可见的成就,都来自劳动者的双手。历史的洪流浩浩汤汤,新时代的气象朝气蓬勃,伟大的时代欢迎每一个愿意劳动的人,也不辜负每一个付出劳动的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