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秦良玉:庭训家规成就唯一正史立传的传奇女将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2-02 08:45

  四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石柱宣抚司门前唢呐齐鸣、锣鼓震天。宣抚使马斗斛的长子马千乘,从百里之外的忠州府迎回一顶大红花轿。坐在花轿里的是忠州贡生秦葵之女,名良玉,字贞素。没有人知道这位仪度娴雅的新娘,能在明末乱世成就一个“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族传奇。

  秦良玉是我国古代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她以定边平叛的武功搏得太子太保、忠贞侯的勋位。她凭借一族之兵在狼烟四起的乱世,独力支撑起石柱宣抚司辖地一方太平,让老百姓免遭兵燹之祸。

  秦良玉的祖上秦安司曾是元朝三品武将。

  重庆秦氏家族传到秦良玉已是第九代。秦良玉兄妹五人自幼习文练武无一日懈怠。

  秦氏族人 秦文洲:

  秦良玉的父亲是秦葵,(秦家)是忠县的望族,(秦葵)学历至岁贡生。秦葵当时处在明朝的后期,国力衰败、战乱纷起。因此,他就立下“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教育儿女练兵习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秦良玉幼承庭训,立下奇志,想要像男儿一样保家卫国、建立功勋。当丈夫马千乘接任石柱土司后,她立即帮助丈夫建立起一支以秦氏和马氏家族子弟为主的军队,用以保境安民、报效国家。

  这支子弟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因为采用白蜡树制作枪杆,而被世人称为白杆兵。

  石柱城东二十公里,一座山岭拔地而起,奇峰突兀、山势险峻。这里,就是秦良玉和族人演兵拒敌之所——万寿山。古老的寨门历经风雨剥蚀仍旧巍然矗立,默默守护着一段隐没在岁月深处的悲壮故事。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秦良玉当时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屯兵?一是因为万寿山是保卫石柱的战略要地,两边都是断崖绝壁,易守难攻。二就是让这些子弟兵与家人分开,在这个荒山野岭里面进行严格的封闭训练,便于整肃军纪。

  秦良玉的祖辈历任朝廷武官,“保家卫国”和“遵纪守法”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家族信念。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秦良玉治军非常严格,无论亲疏一视同仁。正是因为军纪严明,才有了这支在明末乱世威名赫赫的白杆兵。

  据《南明史》记载,秦良玉所统帅的白杆兵“戎伍肃然,所过秋毫无犯。”在许多战役中,白杆兵都因为纪律严明而建立功勋。

  石柱文化研究学者 王奕湘:

  明万历二十七年暨公元1599年,秦良玉随夫出征讨伐播州,经贵州遵义平叛杨应龙叛乱。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二这一天,官兵总领兵宴请各路将领。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各路军马风尘尘仆仆赶到播州,所有的将士都十分疲乏,都想早点休息。但是秦良玉凭借他的军事智慧,料定当晚敌军会来劫营,于是对自己统帅的白杆兵颁下军令,禁止战士解甲和放下武器,违令者斩。

  石柱文化研究学者 王奕湘:

  果然当晚敌军劫营,被秦良玉的白杆兵杀得人仰马翻,惨败撤退。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秦良玉夫妇率兵乘胜追击,连破金筑七寨,夺得了首功。白杆兵铁的纪律,为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在《明史•列传》中,还记载了一个秦良玉遵纪守法,大义灭亲的故事。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龚荫:

  (秦氏族人)秦缵勋做匪徒的耳目,当起了内应。秦良玉发现以后非常生气,就算秦缵勋是秦氏的同族人,秦良玉也把他揪了出来,送给明王朝惩办。

  1613年,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因为得罪宦官邱乘云,被害死狱中。朝廷以“子幼妻袭”的惯例,授秦良玉为石柱宣抚使。由此而后,这位身怀奇志的女子手握兵符,担起了保境安邦的重任。数十年间,她带领族人南征北战,三次进京万里勤王,数以十次平叛安民,立下赫赫战功。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 黎小龙:

  明王朝用兵辽东,需要她援辽。她把她的儿子马祥麟和两个兄弟全部带到了北方去,支援边疆的平定,而且参与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浴血奋战。

  1620年,敌兵南下,国家危急。秦良玉带领子弟兵,一路跋涉几千里赶到辽东。此时,敌军兵锋正盛,到达的十几支援军都避战不前,只有秦良玉的白杆兵不畏强敌,奋勇当先。

  在浑河之战中,秦良玉的两位兄长秦邦屏、秦邦翰战死。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浑河血战真是惨烈!秦良玉哥哥、兄弟,全家都投入了这场战斗。面对生死考验,秦氏一门仍能严于律己、大义凛然,这种对国家的忠诚、这种高风亮节,是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

  1642年,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镇守襄阳。因敌军势大,马祥麟知道城池早晚会被攻破,就给母亲秦良玉写了一封绝笔信。他在信中向已经69岁高龄的母亲写道: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见信后,并没有将自己唯一的儿子从前线调回,而是含着眼泪提笔在信纸上写下了:“好!好!真吾儿也!”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秦良玉)只有一个儿子,丈夫又死得早。这个时候的秦良玉是都督府的都督,四川总兵官。她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独生子,调回自己的身边颐养天年。然而,她为了国家、为了军纪,完全没有这样做。而是支持儿子守卫襄阳,最终她的儿子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种精神境界、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1930年,京剧大师尚小云录制了一张唱片。唱片中收录了由他亲自编演的新历史剧《秦良玉》。尚小云高阔苍凉的声音穿越时空,演绎出秦氏家族精忠报国的铁血传奇。

  秦良玉逝世百年之后,在她的故里忠州乐居村建起了一座秦氏宗祠。族人以秦良玉一门忠烈为百世楷模,将他们遵循国法、大爱无私的精神写入了秦氏家规。

  秦氏家规第一条:“子孙务遵循国法,正赋当及期而供,勿听浮薄子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干罪戾。”

  长江师范学院教授 彭福荣:

  秦氏家规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子孙遵纪守法,及时缴纳应该缴纳的赋税。同时,也要求子孙后代不要因为一家私利或财产,而弃置忠君、爱国、忧民这样的本分。同时也要求子孙不要以身犯法自辱家门。这种家庭宗族的门规,实际上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这种传统观念是紧密相关的。

  从秦安司入川迄今,漫漫六百度春秋。重庆秦氏家族在忠县、石柱、丰都三县交界的大山大水之间生息繁衍,逐渐壮大为拥有十几万人的大家族。

  秦氏族人 秦成德:

  秦氏家规家训影响久远。“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家训,教育子女习文练武,为国家出力。(秦氏族人)历朝历代有功名的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多人。

  秦氏族人没有忘记先辈的荣耀,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春节,人们都要到秦良玉墓祭扫,由族中老人向后辈子孙宣讲族训家规。百姓也没有忘记秦良玉,他们认为这位女中豪杰没有离去,只是化成了万寿山上那座巍峨的石峰,守护着一方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