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监督保障工业用地数字化配置改革
筑牢项目供地廉洁防线
近日,浙江省乐清市纪检监察干部在浙江捷仕泰电子有限公司跟踪土地供给后的开工建设等情况。黄媛媛 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曹溢报道 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去年以来,浙江省温州市针对优质中小企业用地难、用地贵等问题,全面推行“数据得地”供地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公开公正、数据客观、指标量化、企业无感”的原则,联通经信、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获取企业亩均税收、研发占比、企业荣誉等数据,通过构建工业用地数字化综合评估机制,并根据评估结果向企业供地,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温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工业用地“批、供、用、管”全生命周期强化政治监督,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倾斜,有力推动“数据得地”供地机制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过去一段时间,温州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供地机制存在短板,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和条件
来自湖南的刘新文,是温州乐清的新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在当地创业16年,企业2023年产值达到4亿元。
去年5月,刘新文的企业成功“摘”得在乐清柳市镇自持的第一块土地,面积约21.9亩,用于建设年产5亿元光伏并网智慧设备系列产品智能工厂项目。该项目建成后,企业产品类型将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产值预计将增加2倍。
“以前,向政府申请供地多次都没成功。这次通过‘数据得地’供地机制,我们的准入预评分在柳市排名第一,很顺利就拿到了用地。”刘新文说。他计划将省外的项目陆续迁至温州,安心扎根创业。截至目前,已有60家像刘新文这样的乐清企业,通过“数据得地”供地机制获得1734亩用地。
对企业发展来说,土地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没有自持土地,很多中小企业不敢转型、不敢投资大项目,企业成长容易进入滞缓期。而优质中小企业,恰恰是地区发展的潜力所在。
作为一座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温州企业用地需求旺盛,对于建立更加高效、公平、透明供地机制的呼声很高。据统计,温州全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525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8475家。但全市现状工业用地总面积仅22.7万亩,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中小企业项目投资额相对偏小,难以符合省级指标专项支持要求。加之各地用地指标紧缺,导致中小企业用地指标进一步压缩。
“从近年查处的市管干部腐败案件看,涉及土地领域的占到约三分之一,而一些问题就出在工业用地供需方面。”温州市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龚大昕告诉记者。
供地机制存在的短板,为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出让对产业项目的评价标准分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品质、业主资质、投资业绩等客观指标,二是项目前景等主观性较强的指标。由于不同项目之间差异较大,难以采用完全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往往存在主观倾向性。
而这个过程中,少数关键岗位的干部对能否供地有较大决策权,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比如,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平阳滨海分区原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某某,2016年至2019年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先后15次收受贿赂1960余万元,为相关请托对象合计获取工业用地286.2亩。
坚持个案查处与系统整治相结合,温州市纪委监委以案件暴露出的问题为切入口,紧盯供地领域腐败案件相对高发、行贿动机相对突出等问题开展调研,深入挖掘腐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督促相关部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数据得地”供地机制落实落地,有力破解优质中小企业用地难题。
“‘数据得地’供地机制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现在,只要一门心思把企业做好,土地就会自己找上门。”刘新文说。
守牢数据入口关,防止数据资料审核不严、不实等情况
去年10月13日,温州市鹿城区纪委监委在e鹿清廉“数据得地”监督模型平台抓取到一条预警信息:温州某锁业有限公司的工业产值、亩均税收等核心指标都符合“数据得地”供地机制要求,但大数据比对显示,其关联公司在温州地区已有自有厂房,按规定不应纳入“数据得地”候选名单。
区纪委监委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反馈至区经信局,经核查,最终未把该锁业公司列入10月27日公示的拟供地名单中。
2023年1月起,温州市在全市各县(市、区)、海经区、高新区全面推行“数据得地”供地机制,建立“数据得地365”智能评估系统,打造“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的供地公正评估机制。
“数据得地365”是指企业准入门槛3个基本条件、申请新增用地项目6个预期指标、预评审排名赋分5项内容。其中,3个基本条件为上年度产值超亿元或5000万元以上高成长型无自有生产用地(厂房)的工业企业;上年度企业亩均综合评价为A、B类,且亩均税收不低于所在县(市、区)、海经区、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企业销售收入、税收近三年复合正增长。6个预期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容积率。5项内容为企业成长、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质量建设、转型升级。三项指标分别对应向谁供地、能否拿地、优先供地问题。
确保“数据得地”供地机制廉洁高效,首要就是守牢数据入口关。针对税务、工商等大量数据资源分散在各部门,查询流程较多、汇集效率不高的问题,鹿城区纪委监委将“数据得地”供地机制落实情况纳入政治监督范围,通过约谈主要负责人、发放问题建议函等方式,协调落实重要数据接入权限。对企业数据,则由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直接获取。
为防止“暗箱操作”,鹿城区纪委监委联合区经信局搭建8个“数据得地”监督模型,力求集成监督、精准监督。比如,构建“评审错误”模型,对均亩评价、亩均税收、近三年税收复合正增长等核心数据进行抓取比对,重点发现数据异常点,预警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通过此模型,该区纪委监委抓取到温州市某鞋业有限公司因税收免抵退税,导致出现近三年营收正增长、税收却负增长的数据异常。通过及时纠偏,该公司成功入围预评审名单。截至目前,鹿城区首批“数据得地”项目共计4宗地块64.67亩,已全部进入施工阶段。
以规范权力为导向,线上线下监督相结合,推动工业用地供给更科学、更精准
2023年5月,乐清市纪委监委收到乐清市工业企业“数据得地”管理平台预警:浙江乐江机械有限公司在预评审中排名第三,经柳市镇审核,排名变更为第一。针对该预警,乐清市纪委监委立即与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开展线下核查,跟进监督。
“经过核查发现,排名靠前的两家企业存在同比增速为负或地块面积不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最终确定乡镇的变更具有合理性,排除预警。”乐清市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委副主任李建权说。
根据“数据得地”供地机制规则,预评审结束后,企业预评审情况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将提供给乡镇(街道)、功能区。乡镇(街道)、功能区实地考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考察意见,如对企业排名进行变更,必须说明理由。
“‘数据得地’供地机制推动了从‘人为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通过监督避免经办人员‘暗箱操作’。”温州市监委委员孙单平表示,针对考察意见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和监督盲区的实际,我们有针对性地搭建了数据监督模型,对乡镇(街道)、功能区审核环节实行嵌入式监督预警。
以乐清市为例,为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该市纪委监委构建“双联双协”监督机制。横向联动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纪检监察机构监督责任,纵向联动“室组地”发挥片区协作机制作用,从统计、经信、市场监管、税务等职能部门以及联系纪检监察室和派驻(出)纪检监察组抽调监督力量,成立5支联查联督队。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台账等方式,一方面对供地方案匹配度、规范度、公开度开展“贴身式”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对供地获批企业、高分未获批企业、长期未获批企业等重点企业开展走访调研,获取相关企业对评审过程、供地方案、办理流程等方面的建议和诉求,确保“数据得地”供地机制实施更科学、更精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加强项目供地后监管,督促责任单位履职尽责
今年2月2日,平阳县纪委监委驻县发改局纪检监察组联合县发改局、经信局、税务局等职能部门,深入温州某明胶有限公司、温州某汽车电控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对项目供地后履约情况开展实地调研监督。通过集中座谈、查阅账目、个别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干部作风、政策落实、合同履约等情况,督促职能部门围绕属地政府填报的8个达产验收指标进行复核。
针对某企业项目年亩均税收不达标情况,平阳县纪委监委深入了解发现,是因为企业对合同指标取值口径理解不准确导致。驻组同志第一时间督促属地乡镇履行责任,指导企业调整税收取值范围,补齐相关发票和凭证。
实践中,一些企业拿到地后,没有按合同履约开发,叠加责任单位履职不力等因素,导致项目履约出现问题。比如,达产验收方面,按照《工业用地项目投资合同》规定,达产验收应由乙方企业主动申请,但实际主动申请的企业基本没有,后续难以追究企业违约责任。因此,加强项目供地后的全过程监管,并及时发现公权力运行的潜在问题,成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履责的关键环节。
针对项目供地后缺乏全程监管的问题,去年1月,温州市出台《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机制(试行)》,对全市2020年7月1日以来供地的工业用地项目,分建设期、达产期、稳产期三个阶段实施数字化、规范化、闭环式绩效评估及结果运用。根据要求,平阳县梳理了478宗10319.5亩工业供地信息,纳入县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借助该平台实现对工业用地项目准入、开工、竣工、达产以及出租、转让等全过程的监管,推动数字化、规范化、闭环式绩效评估管理,促进工业用地的精准配置、高效利用。
在“数据得地”管理系统,纪检监察机关专门设置“供地后监督”子平台。平台可展示得地企业基本信息、工程信息,并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6个预期指标设置模型算法,以“倒计时”和“六维图”的形式对企业履约情况进行展示,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供地后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稳产等方面的监管职责。同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推动监督工作与大数据信息深度融合,实现对工业用地全过程系统化、精准化、动态化监督,有效跟踪土地供给后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稳产等情况,为做好供地“后半篇文章”构筑了牢固防线。
“截至今年2月底,温州全市已经通过‘数据得地’供地机制完成95家优质企业供地2432.3亩。”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投资与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整合各县(市、区)、海经区、高新区的‘数据得地’信息,于今年4月下旬试运行温州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得地365’预评审系统,实现全市数据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