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伊始,我从市纪委驻质监局纪检组组长职位调任市纪委派驻第七纪检组组长。如果仅从职务上看,这一调动似乎变化不大,实则不然。
过去在质监局纪检组工作时,我感觉工作繁多但压力并不大。因为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质监系统工作,几十年下来系统内哪些岗位有风险,哪些人员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我都一清二楚。工作有的放矢,自然心中有底。
2015年底,全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迎来了一场重大改革,除公、检、法等5家单位仍实行单独派驻以外,新成立17个综合派驻纪检组,实现了对“四办”以及所有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派驻纪检组织全覆盖。
我们第七纪检组综合监督发改局、经信局、商务(粮食)局三家。从质监部门到3个经济条线的重要部门,不仅监督对象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我面对的是陌生工作领域和陌生的人员,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在这种情况下,要正常开展派驻监督工作,首先就要解决如何迅速掌握情况的问题。为此,我想到了市纪委赋予我们纪检组的谈话手段。在派驻纪检组正式办公的第一个季度里,我们就对综合监督的3个单位的97名领导干部及中层人员全部进行了谈话。
但谈话工作的开展,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顺利。起初,我们遇到了谈话对象“谈业务不谈廉政,谈辛苦不谈风险”的情况。一段时间下来,诉苦、抱怨听了不少,但问题、线索却一个都没有发现。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纪检组内几名成员开展了激烈讨论,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纪检组刚刚进驻,与谈话对象不熟悉,相互之间还有陌生感;有的人认为这是由于个别同志之间搞一团和气,故意回避问题;有的人认为是我们开展谈话时,情况不清、引导不够,没有给足谈话对象“心理台阶”。而我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存在的。
以往我们纪检组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都曾提到过,在一个单位中普遍开展的谈话工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往往是谈者苦口婆心,听者诺诺连声。费时费力不说,既谈不出问题线索,又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谈话工作,我发现不是谈话这个工具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运用这个工具的手法不到家。我们希望谈话对象能积极主动把所在部门存在的风险问题讲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任何一个谈话对象在面对纪检组的时候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防备。“没确凿证据的事情,还是不说为妙”,“跟纪检组讲这些,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搬弄是非?”在这些心理作用下,谈话对象往往会选择规避风险。
要突破谈话人这一心理,我认为并不困难,办法就是“问得具体”。笼统地询问工作中有什么风险,往往使得谈话对象认为你们纪检组不清楚情况,从而很轻易地将敏感话题回避掉。但说谎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往往比回避问题大得多,大部分人是不会愿意在具体问题上虚构编造的。而这些用来提问的具体问题,往往可以从谈话工作中提炼出来。
于是,我们探索采用“螺旋推进”的方式开展谈话,即边谈话边研判,带着问题去谈话。既然部门的同志喜欢谈业务,我们索性鼓励他们谈业务,通过他们的介绍掌握他们的工作内容,再从中找出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
每周,我们都要从谈话中梳理出一张“疑问清单”,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去开展下一周的谈话工作,核实一些疑问并从中发现新的疑问。在中层干部谈话中发现的疑问,成为了对领导干部开展谈话时的“谈资”。在部门中发现的疑问,成为了对下属单位开展谈话时的“谈资”。
通过改变一味被动听取介绍为主动核实一些疑问,我们迅速在谈话对象中树立起纪检组掌握问题、了解情况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干部在谈话中“打马虎眼”。
从谈话中找疑问,带着疑问再去谈话。通过这种“螺旋推进”的谈话方式,既能深入了解情况,又切实树立起了纪检组的威信,防止了谈话工作“空对空”。(曹建林 作者系浙江省桐乡市纪委派驻第七纪检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