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规圆矩方 正品立身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12-29 09:28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置县已有1400多年,郡内名胜荟萃、钟灵毓秀,其中王家大院更是以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家族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王家大院,院舍鳞次栉比,面积规模庞大,是一处相对独立封闭的住处。三千王家人聚族而居,延续二百余年,院与院隔而未隔,人与人疏而不离,和睦相处,长幼有序,经商居官,各行其是。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长久合族而居却相敬如宾呢?细究其理,是“规矩”在无形中维系着这个大家族,才有了静升王家迄今700多年的发展史,才有了王家八代鼎盛的晋商名门望族之誉。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正,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坐隅,朝夕视为警。”

  这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静升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的家训。从怎样说话、如何行事,到怎样衣着、如何走路;从为人心态、谋事动议,到品性养成、对待善恶等等,家训都作了细致的要求。

  静升王氏二十二世后人 王儒杰:

  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治家规训,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作为王氏后裔,我们处世立身,要言出有据,行出有果。这些家训家规,是我们享受不尽的做人做事的巨大财富。

  王家人以农兴商,以信取利,以义助民,以忠报国,做事先做人,发达后惠及桑梓,兼济四方,赢得邻里乡亲的高度信赖。追溯王家的发展史,每一页都写着忠信诚实。

  王家大院导游:

  王家十五世王寅德,曾与一位朋友合作生意,不幸朋友意外病亡,王寅德丝毫没动要将所收红利暗地占为己有的心思,而是几经辗转找到其家属遗孤,按照契约条例,纤毫不差如数奉还。他见朋友孩子年幼,便资助其读书,并抚养长大。如此信义之举,赢得生意伙伴的尊重,也留下了数百年的光彩。

  光绪初年,王家二十一世王鸿翔兄弟六人均追随左宗棠剿灭阿古柏及遏制俄、英帝国对新疆的侵略,捐马匹、筹粮草,甚至血洒疆场。真正做到故土树美德,仕途见忠勇。

  王家人深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被世人广为流传的王家十五世王梦鹏开设的“四义”善举,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义学。王家开设了四座义学,不仅王家的后代能在这里上学,外姓旁人同样可以免费上学,特别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义学从不拒绝。

  义店。旧时的灵沁古道,是打通晋阳盆地与上党盆地的一条交通要道,但必须要路经一个叫“焉上”的高寒山区。王家人在寒地两头各开设一个义店,行人路经,有茶饭免费提供,并备有若干皮袄,供行人来往此地穿戴。值得一提的是,来往寒地的行人会在走完寒地后,不约而同将皮袄放在另一个义店,方便以后过往寒地的人穿。

  义冢。“不忍亡魂悲暴露,聊输隙壤慰孤灵”,王家出资购买墓地,设立义冢,妥善安葬无主亡魂。

  义仓。每遇旱涝灾荒年月,王家就花钱买回粮食,放入义仓,免费给受灾百姓发放。据史料记载,王氏第十七世的王汝聪一年曾花出四千七百两白银购粮到义仓。

  王家的积善行德,声名远播。第十四世的王谦受和第十六世的王中极曾参加皇帝主办的千叟宴,仅“康乾嘉”期间五品到二品实授官员就有42人,加上授封、赠封在内的各种大夫达101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120多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365人。

  只要我们在大院的各处走走,就会发现,王家的家规家训是分散到每家每户的。或镶嵌在居住建筑物上,后人可随时吟咏;或雕刻在砖木石面上,家人举目可见。“缥缃居”大厅悬有一桢匾额,上书“澡身浴德”,告诫族人要像日常洁净身体一样,勤于道德的修炼,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红门堡”门花板上,雕刻有“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宝珠玉不如宝善,友富贵莫若友仁”“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谦吉居”二门石雕门联是“立德仁义礼智信,处事天地君亲师。”

  王家大院顾问 仇晓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王家族人世代尊崇的道德标准。王家的家规家训不仅吟诵在口头上,而且表现在门楣、匾额、花板甚至在墙壁和家什上,使族人抬头见规则,行走受熏染,时时刻刻沐浴在道德文化教育中。

  王家人十分尊崇“程朱理学”,把《程子四箴》和朱柏庐《先贤家训》全文雕刻在直径1.4米的平面圆形青石上,嵌于大门内东西墙壁,加上自己家的《王氏家训》,让王氏族人时时处处诵读温习,检点反省。从业各有所异,心德却同为一体。当代知名学者王鲁湘曾有评述:“王家大院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难怪王家大院被不少专家名流称之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其魅力之大,影响之远,是与其家训族规密不可分的。

  文化学者 介子平:

  王家大院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精美绝伦,王氏家训是至理名言。两相结合是道与义、理智与情感、文韵与艺术的巧妙结合。雕刻是一种可视艺术,而家规家训家风是一种可悟的内核。有形的美含着无形的美,静观其表,静悟其意,这是一种至高至深的享受,是王氏先祖留给后代子孙耳濡目染、自觉修身的宝藏。

  晋中市灵石县文联主席 孟繁信:

  在王家大院“存厚堂”书院里有这样一桢由清代学者翁方纲所撰书的匾额:“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说的是画圆描方,测平量直,得有工具;兆祥之云,适时之雨,须丽日和风。国法家训,是为人做事的准则,风和日丽,是国泰民安的条件。尤其有趣的是,书家在“矩”字上多加了一点,告诉我们,要多一点规矩,才能正品立身。王家这么多年发展下来,至今仍有如此气象,家规家训给了王家人久盛不衰的法宝。今天看来,这仍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准则。

  如何审视考察我们每天的言行举止,要心有所规,情有所钟。家训家规,是合乎自然的法则,人性之道与自然之道交融,所思所行与客观规律统一,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从商,当以信实为基;为官,当以忠实为基;做人,当以诚实为基。基牢则业盛,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

  家胜,可致国强。爱家,当先爱国。忠孝兼备,万事自会通明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