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溪陆九渊家族:兄弟六人皆才俊 一门儒风传千年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4-26 14:00

  【诵读】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听,听,听!

  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金溪县位于赣东地区,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古县。

  在金溪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个青翠的千年古村叫“陆坊”。这里阡陌旷远,香稻万顷,水曲山环,清趣可掬。

  陆氏义门 名闻乡里

  陆坊,古称延福乡青田里。五代末年陆德迁为避战乱,携家带小从江苏宜兴县君阳山迁此。陆德迁是晚唐宰相陆希声之孙,他在此“买田治生,资高闾里”。到南宋陆贺,金溪陆氏已是第五代,虽为宰相世家,但一百多年无人入仕,而且田无几亩,家道中落。但陆家一直数代同堂,合灶吃饭,不分土地财产,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名门风范。

  第五代陆贺,通晓孔孟之学,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龄、九渊三兄弟还都成为南宋著名学者,人称“金溪三陆”,这与陆氏一门治家严谨有着密切的关联,陆贺“采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整肃,著闻州里”。

  陆贺治家,奉行“家国同构”的理念,由家长一人主持家政,组织生产,众子弟轮流协助管家,余则各司其职,或管农田,或管租税,或管出纳,或管伙食,或管宾客,或管店铺,各有制度。

  江西省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吴定安:

  陆家农、商、儒三业并进,从此家道复兴,成为金溪名门望族。

  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朝廷敕旌陆氏义门:

  “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特加褒奖,光于闾里,以励风化。”

  中国古代,被敕封为“义门”是家族的最高荣誉。金溪陆氏成为中国家族史上礼义之家的一个典范。

  正本修身 礼义为先

  这样一个“模范家族”,有着什么样的家规家训呢?

  陆氏一门家训先有陆贺的“采先儒之礼”,以礼治家;次有陆贺长子九思的《家问》,朱熹为之题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还有陆贺四子陆九韶以孝悌忠信、读书明理为要的《家制》,最后形成“大纲四篇,小纪十八条”的陆氏家训体系。

  江西省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吴定安:

  大纲主要分为“正本”两篇,“制用”两篇。“正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端正人生价值观。“制用”说的是居家理财,要节制用度,量入为出,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小纪十八条,后人又分为“宗规”十八条,“家法”十二条。“宗规”大意是尊祖睦族,修身齐家,淳厚风俗,禁绝邪教,保护环境。“家法”十二条则为犯禁的惩罚之法,这个各有规定。

  这些宗规家法,以礼义为核心,规范着陆氏后人的日常行为,塑造着陆氏子孙的精神风貌。正是在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规家训的熏陶下,陆氏一门培养出了众多人才,其中尤以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最为有名。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教人“发明本心”,强调“义利之辨”,“吾心之良,吾所固有……害吾心者,何也?欲也”。后来他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为人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心正则无不是福,心邪则无不是祸”,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以天下为已任的理学家。象山先生在野,则一心办学;在官,则清廉贤明,在荆门知军任上,他言传身教,亲率全家大小、学生参加修筑城墙、修建官舍的义务劳动,学通天地而又脚踏实地地创下了光耀历史的“荆门八政”,成为当时地方长官“躬行正道”的榜样。

  训戒之辞 为歌寓警

  陆氏家训可谓“本末具举,大小无遗”,但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鼓磬聚合,为歌寓警”。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韶传》记载:“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摒之远方焉”。

  九韶训戒韵语,南宋抚州推官罗大经《鹤林玉露》和陆氏宗谱都有记载。

  晨揖,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食后会茶,击磬三声,子弟一人唱云:“凡闻声,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驰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

  要勤俭节约,不要懒惰,不要多贪酒肉享受;要敬畏天理天命,不要挖空心思去钻营;为人要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损性;处世要谦恭仁让,自我约束,不可放纵……

  九韶训戒语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古韵流芳 泽被后人

  金溪陆氏家族延绵迄今一千余年,传统文化美德在此生生不息。陆坊义里门楼两侧的“规行”、“矩步”门额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它告诫族人必须始终以礼义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孝悌忠信,不可逾越。其门楼两边联云:“宋来门第高山斗,代有人文冠古今”。陆门忠君爱国,忠孝节义,忠诚正直之士代不乏人。如明代陆来宣,任庐江县令、道州知州,公明廉能,颂声载道;为民者恪守家训,如象山十九世孙,清代陆民重,一生正气,简易持身,惟好书史,饮食有节,好茶不酒,常言“酒肉贪多折人寿,吾正效学先祖也”;象山二十世孙陆坚鸿,究心学医,常召子孙诵读“梭山训戒歌”,县官赠以“克绍先哲”匾;象山二十二代裔孙陆如松,家贫,12岁即在铅山河口学生意,供一家之需,40岁须发皆白,书“勤、俭、忍、让、恕”五字于堂中,教育后辈;象山二十二代裔孙陆彩峰竭力农耕,家贫无粮时,借米供养堂上父母,而自己与妻子私下啜食秕糠以充饥

  陆氏家训影响深远。号称“理学名家”的抚州乐安流坑董德修,就是陆坊“槐堂诸儒”之一,族称“心斋先生”,他以开继象山之学为已任,确定了流坑董氏心学之文脉;鹰潭西源陆家是象山先生次子陆循之的后裔,继承了陆坊宗规家训;金溪疎口吴悌“学继象山”,采陆氏家训的精粹入疎口吴氏之宗谱,节义之士代不乏人;湖北荆门市“陆夫子祠”穿越八百年的风烟,至今仍受荆门人民的参拜。

  陆氏家训,修身齐家,古韵流芳,精神照人。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读先贤这些充满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家训,似乎可以感受到先辈的鼻息体温,似乎当面聆听先辈的谆谆教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是同根共源的组合,家族和谐了,有正能量了,社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