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颜之推:家训之祖 金声玉振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1-05 08:56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

  六朝印象,千古风流!

  南京,背倚钟山,怀抱大江,十朝都会,人杰地灵。

  它是历史名城,萦绕沧桑兴衰之感;它是文化重镇,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它更是文明之城,哺育了无数正直淳朴的金陵人杰。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人物,他晚年撰写的《颜氏家训》集家训文化之大成,凝炼洞察世事、通观万物的智慧,谆告修身齐家、正己立德的真谛,金声玉振,光照千秋,为后世所推崇。

  南京乌龙潭公园西侧有一座幽静的祠堂,它的名字叫做颜鲁公祠。

  颜鲁公即颜真卿,是唐朝名臣,中国著名书法家。“颜体”书法流芳百世,为世代书法家所推崇。南京颜鲁公祠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颜真卿的祠庙遗迹,无数颜氏后人经常聚集于此,缅怀先祖,研讨古训。

  颜氏后人、南京工业大学副研究员 颜艳燕:

  颜氏子孙在全球大概有600万人,我们都是一家人。颜氏家族的老祖宗是颜回,他是孔门72贤之首。颜氏精神薪火相传,到了颜之推,他写下了《颜氏家训》。颜氏家族以《颜氏家训》作为修身律己之本,在隋唐以后出现了像颜真卿、颜杲卿这样的历史人物,这与《颜氏家训》是分不开的。

  《颜氏家训》,为南朝名士颜之推所著,全书分为《序致》、《教子》、《勉学》、《名实》、《止足》等二十篇,涵盖了从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事、求仕致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当时以及后世来讲,都变成了里程碑式的一个作品。中国的家训文化以前都是一些碎片式的,有的是单句在文章中出现,有的是单篇文章。成为一部专著的,专门的家庭教育范本的,第一个代表作或者说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那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宋代著名藏书家陈振孙极为推崇《颜氏家训》,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朝袁衷赞道:“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著名学者章太炎曾说:若夫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则可以无大过,隋唐之间,其惟《颜氏家训》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从体系化的角度来讲,此前都是碎片化的家训,而《颜氏家训》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它等于是把此前的碎片式家训文化推到了一个高峰。从《颜氏家训》以后,家训文化就变成了儒家文化的一个主流方式,世代传承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家训之祖。

  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世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它赖以持家的宝训。在中国,家族精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与风骨,这种一脉相传的优美门风往往是通过家族中某位杰出人物提炼与传承的。对于颜氏家族来说,颜之推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颜之推(公元531年-约595年),字介,原籍琅琊临沂,生于建康(今南京)的一个以儒学传家的士族家庭,系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胡阿祥:

  颜之推的祖籍是山东,后来他的祖上迁往南方。最早来南方的山东琅琊的颜氏是颜含,公元307年,他就跟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睿来到了南京。

  汉末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官方兴办的太学逐渐衰落,王朝都城传播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式微,而散居的世家大族则成为学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西晋末年,大批缙绅、士大夫“衣冠南渡”,颜含等北方士大夫将正统儒家文化带到南方,南京古都更多地负担起了儒家文化薪火相传、乃至发扬光大的时代使命。颜之推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浸染、洗礼,“勤,正,俭”的思想贯穿了整部《颜氏家训》。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胡阿祥:

  颜之推生活的时间大致在公元530多年-590多年,这段时间,中国是南北分裂的,而且政权兴衰更替非常频繁。颜之推一开始在梁朝,后来在湖北江陵被俘虏了,到了北朝的西魏政权,后来又到了北周、北齐、隋朝,颜之推在他的一生之间经历了5个王朝,他的《颜氏家训》为什么写的那么有感觉,那么有感情,这和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这么多东西,很多东西他写不出来,或者就是泛泛而谈。

  颜之推身处乱世,为官数十载,对做人为官之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反复告诫子孙做官为人贵在修身,并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世借鉴的至理名言。

  《颜氏家训》慕贤篇中讲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游焉。”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胡阿祥:

  这句话讲的是交朋友的道理。中国古人非常讲究交友,朋友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颜氏家训》中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说你跟好人在一起,你就好像入芝兰之室,是很香的;如果你和不好的人在一起,时间一长,你自己也就变坏了。这也就是民间一句谚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颜氏家训》名实篇中还提到,“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这句话深刻剖析了名利与修身的关联。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这段话讲的是我们常说的那个成语“实至名归”。要有这个“实”,才有这个“名”。而这个“实”哪里来呢,要从修身出发。颜之推在那个时代提出,“名”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社会需要有些中坚阶层的价值影响和引导,但这种声名的影响必须通过修身去获得。

  《颜氏家训》省事篇里头讲:“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攻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或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暖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郦波:

  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家国同构的情况下,学好了走入仕途,为天下人谋取福利,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通过正途入仕,而是去买官、要官,那就是不对的了,颜之推对此深恶痛绝,他教育他的子弟,为官一方,就要为民服务,勤政爱民,仕途自然有通达之处。可能有不能如人意的时候,但也要保持心境开阔,这样才能无愧于心。

  此外,早在1000多年前,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里发出了改革文风的声音。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胡阿祥:

  《颜氏家训》勉学篇里说,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当时做生意是要写契约的。一个博士去买一头驴,契约写了三张纸,还不见“驴”字。家训里面说,如果你们以这种人为师的话,会被他气死的。

  正是在《颜氏家训》的滋养下,颜氏后裔崇德重教,修身慎行。隋唐以来名臣辈出,精英荟萃。唐初著名文学家颜师古,“安史之乱”中誓不降贼以身殉国的英杰颜杲卿,书法大家颜真卿等都是颜氏一族声名显赫的人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颜氏家训》在修身治家、勤勉向学方面给后人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照,而它思想的光芒不仅仅照亮颜氏子孙的人生,也在惠及更多的人。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翻开这本《颜氏家训》,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文字历久弥香,读来依旧发人深省。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跨越数千年的时间长河,拥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美誉的南京,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今天,让我们共同接续民族文化血脉,弘扬优秀家风,塑造高尚人格,涵养为政之德,共同建设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淳朴和谐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