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前的一天清晨,浙江省武义县城东的明招山下,悠悠的晨钟像往常一样响起。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名流学子,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明招寺的讲堂里。他们静静地肃立着,等待着老师从朝阳的光芒中走来……
那么,是谁点燃了他们沸腾的思想?又是谁,引领他们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探寻和思考呢?
他,就是一代理学大师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他开创的“婺学”(“婺学”之得名,是因为唐宋时期金华名“婺州”之故),和朱熹开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开创的“心学”成为南宋的三大学派,推动了南宋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吕祖谦的学术思想和历史的研究方法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中国思想史上“座标式”的人物。
武义明招山,婺州之名山,是吕氏数代家族墓地所在。明招讲学就发生在吕祖谦为父母丁忧守墓期间。
青山有幸。明招讲院(也称朱吕讲堂)的开设,吸引了陈亮、叶适等众多名人志士前来讲学授业。武义明招山一度成为南宋理学传播中心,也成为浙东南一带文人心目中的圣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富恩:
吕祖谦的祖辈原在开封,是北宋著名的儒学世家。曾八代出过十七位进士、五位宰相。如此一代代连续不断地在朝为官,在宋以前和以后的历朝中并不多见。这样的名门望族,自然极为重视对族人的教育。从吕希哲、吕本中到吕祖谦,吕氏数代都有家规家训传世。
吕祖谦将它汇编为《家范》六卷:第一部分为《宗法》,第二部分为《学规》,第三部分为《官箴》。
那么,是什么样的家规家训培养了本家族如此多的人才?又是什么,让武义这个总面积只有1577平方公里的江南小城蕴蓄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力量,影响及于数百年之久?
《宗法》:敬宗收族
吕氏《宗法》是吕氏家族之规范,它的核心就是“敬宗收族”。敬宗,就是尊重祖先、尊敬兄长,通过家族祭祀敬奉列宗,以凝聚族人之心。其中既有对吕氏子弟尊祖敬宗、重社稷、爱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有涉及家塾、婚礼、葬仪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吕祖谦对于“敬宗”之道身体力行,先后两次在明招山为其父母丁忧守墓,长达六年之久。所谓“收族”,就是要重视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相互扶持。“穷困者,收而养之;不知学者,收而教之”,就是不放弃、不抛弃家族中的每一个穷困者,并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
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中心主任 陈剩勇:
吕祖谦倡导尊祖、敬宗、收族,提倡宗族重建运动,这对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吕氏《家范》作为南宋时期的经典家规,对整个浙东南的家族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金华叶氏家族中的叶邽,为吕祖谦弟子,直至其曾孙叶审言依然“治家有法,吉凶诸礼,均遵依吕祖谦之家范而理家政。”
吕祖谦一生勤奋好学、谦虚谨慎,他的学术声望名扬全国。在当时,明招山讲学盛况空前,学子遍及全国各地。
南宋乾道九年的春天,与吕祖谦齐名的另一位理学大师朱熹把自己的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学习,并叮嘱他“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
为什么同样设堂授徒的朱熹要把最看重的长子从远在千里的福建送到吕祖谦的门下求学呢?这是出于什么样的信任与爱戴?或许,吕祖谦亲手制订的《学规》,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朱熹的选择。
《学规》:明理躬行
吕祖谦为了更好地教育和规范四方学子,提出了“读书先学做人”的理念,重在倡导“明理躬行”,推行《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方法。学习要“躬行不懈”,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体现了吕祖谦“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的哲学思想和实学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学者 黄灵庚:
这个学规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南宋著名的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都参考了这个学规。在这个学规的指导下,吕氏家族的弟子不仅学到了完整的知识,而且追求立人、成人的终极目标 。
“凡预此集者,以孝、悌、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
吕祖谦认为,书院教育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官员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为了治国安民;当官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国为民。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江南一带的传统精神。
“道统传千载,儒风振一时。”当年吕祖谦传授给学生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根基、品性的砥砺和处世的担当。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理解朱熹的感慨“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也才能理解朱熹不远千里、送子求学这一看似奇特的决定。
“学而优则仕”,这是绝大多数传统文人的人生选择与理想。吕祖谦于隆兴元年(1163年)举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后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在出仕之后,如何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一个青史留名的良臣,吕氏家族用《官箴》给了我们回答。
《官箴》:清慎勤实
在古代,官箴是从政之戒规、为官之箴言。吕氏家族是科第世家,吕祖谦的伯祖吕本中制定的《舍人官箴》和吕祖谦所作的《官箴》,极力倡导廉政清明的为官之道,记录了整个家族对如何做一个好官的思考与总结。
《舍人官箴》主要从正面规定如何做一个好官。《官箴》主要规范一些不被允许的事项,其核心在一个“廉”字,26条中的25条都是围绕“廉”来立论的。
【现场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富恩:
纵观历朝历代,爱民亲民之官,无不以清廉从政为根本。吕祖谦提出当官要清、要慎、要勤。官员廉洁,自我约束,必然心系民情,一心为国。倘若为官弄权,不干不净,心生邪恶,其结果必然民心涣散。
清、慎、勤,这是吕氏家族对每一个出仕为官之人的整体要求和原则。清,就是临财自克,不贪不渎;慎,就是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之下,要有自制力,不受诱惑;勤,就是勤于政事,脚踏实地。同时,《官箴》还反复强调一个“实”字,“当官处事,但务著实”、“当官者难事勿辞”、“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强调做官要有实干精神,不避困难,不耍滑头,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
“丽泽渊源世所宗,明招千年耸丘封。”明招山上的花儿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在吕祖谦短短四十五载的年华中,他把理学的种子撒遍了明招山野、大江南北,把文化的根脉用讲学著书来延伸,直到最后,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一起埋在了这片深沉的土地里。而深厚的家族传承,渊博的学识,平和的气度,让后世仰之弥高。
浙江省武义县档案局原局长、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学者 王文政:
吕祖谦家规家范的精神,在武义生生不息,影响武义走出了许多能人、学士、文人,还有清官,比如曲湖的巩庭芝家族,一门五进士,其中有两个就是他的学生,这些人对武义影响都很大。还有像有“南包公”称号的武义籍南宋能臣马光祖,他也受吕祖谦家规家范的影响,不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而且努力当好一个清官。目前武义许许多多家谱当中发现的家规家范,都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吕祖谦家规精神的影响。
【现场声】明招小学学生朗诵:“东南理学推儒宗,寄迹明招朱吕同。明礼义、知廉耻,前贤昭示,振颓风……”
吕祖谦倡导的“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精神,已成为后人世代相传的思想精髓与文化血脉。“先生墓木已成阴,霁月光风何处寻?”明招山下,熟溪河畔,今天的武义人将用进取的精神、辛勤的汗水和灿烂的笑脸来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