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高深 07-04 09:02

“读书日”读书,仿佛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成为年复一年应时的节日话题。然则,读书不是一种时尚,“读书日”亦不是一个节日。读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和呼吸空气一样,每天都应与书相伴,不必像端午、中秋到了节日,才想起了粽子和月饼。“书是知识的源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吃饭,天天需读书。

中国人读书是有传统的,历史上关于刻苦读书的故事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记载,每个故事都感人至深。西汉丞相匡衡,幼年家贫如洗,无书就四处借书来读,夜间无灯火,凿穿墙壁引邻居之烛光读书。晋代吏部尚书车胤,自幼聪颖好学,但家里无灯油,就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一个透明的白色纱袋里,借着微弱的萤光夜读。同是晋代人孙康,也因家寒没钱买灯油,冬夜便借着雪地的反光读书。这就是“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古圣先贤的这种读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刻苦读书、奋发图强。

我读书最多的阶段之一,就是买不起书到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借书规定了期限,借来后赶紧读,读完再还旧书借新书。待到自己有钱买书时,最初还好,买来就读,趁热打铁。后来就差了,总觉得书是自己的了,什么时候想读就读,结果往往是先买来的还没读,后买来的又上了书架。我渐渐体会到,书这东西有时候是占有的愈多,可能阅读得愈少。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指出:“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94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很有学问的老首长告诫我,没上过学不怕,识字后多读书,不读书便是不学无术,将来很难做好工作。他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宋初名相寇准同张咏是顶要好的朋友,从青年起就互相敬重,无话不说,关系密切。后来张咏在成都做官,有一次从成都回到京城,寇准设宴盛情款待他。老友重逢,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二人都十分高兴。张咏告别,寇准亲自远送。分手时,寇准还真诚地请张咏赠言指教,问:“何以教准?”张咏慢声细语地回答:“《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一时听不懂张咏话里的深意。回到家里,立马找出《汉书》,翻到《霍光传》这篇时,从头仔细阅读,字斟句酌。一直读到快结尾处,看到“光不学亡术”一句,寇准不禁笑了起来,恍然醒悟:“此张公谓我矣!”即“张咏是含蓄地指出我的缺点呀!”

霍光担任过大司马、大将军等要职,对汉朝作出过贡献。但是他居功自傲,不好学习,有时不明事理。所以《汉书》的作者班固,虽然称赞霍光“匡国家,安社稷”,同时也指出了霍光“不学亡术,于大理”。

听了这则故事,获得两层启迪。一是批评人要讲究方式,最好含蓄一些。二是为人要多读些书,尤其担当大任者。第一层暂不多议,这里想重点说说读书这一层。常言道“开卷有益”。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没进过校门无多少知识的人,就如同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房子里,读一本书,就像给我这个黑房子开了一扇窗户,不仅投进来光明,还让我呼吸到新鲜空气。其实,人一生下来时好比是一座空空的“清水房”,读书相当于装修,把家具、炊具、灯具等各种用具装进来,满足生命和生活的需要,人生有了知识,生命便有了航标。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对前来接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这些论及书籍的形象语言是极为深刻的。

我以为,读书如同进食,要能消化。有些书只要浏览即可,也就是浅尝;有些书则要广泛阅读,如进食的狼吞虎咽,满足知识的博闻;有些书是“对号入座”,如进食体内缺失的营养,要细嚼慢咽,品尝出其深层的滋味。可以说,读书是所有人的需要,欲提升全民族文化品格和修养,读书当为第一要义。(文章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