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谈】《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再谈陈廷敬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8-18 14:00

陈廷敬清廉、勤勉、务实、能干,史料及时人笔记多有记载。他到晚年,康熙皇帝称赞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小说《大清相国》故事多有所本,情节细节有所虚构。此乃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手法。陈廷敬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做过左都御史,做过“帝师”经筵讲官,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大清相国》写到他最后的地位已是“首辅宰相”,亦不是胡乱虚构的。陈廷敬老宅留有“冢宰总宪”的清代牌坊,“冢宰”指的是身为文渊阁大学士的首辅宰相,“总宪”指的是专管百官风纪的左都御史。清代虽无宰相之职,但习惯中常以相职称呼大学士。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诗中就写道“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称赞陈廷敬既是太平盛世的名宰相,又是风流儒雅的大文豪。

陈廷敬在他所处的时世,做个清官其实是很难的。倘容许牵强索引,曹雪芹《红楼梦》所写的时代正是陈廷敬为官的康熙年间,小说所写的贾府大抵可看作是江宁织造曹家。曹寅曾亏空了朝廷的银子,康熙皇帝密嘱他设法赔补。可见,当时地位显赫的官宦人家不贪不占的少有。譬如,《红楼梦》写到贾母死了,贾府上下都去了铁槛寺,只留惜春、贾芸并几个家人守园子。结果,奴才周瑞的干儿子何三纠集盗贼进园行窃。贾政接报,头一句便问:“失单怎么开的?”知道家里还没有向官府开失单,贾政方才放了心,说:“还好。咱们动过家的,若开出好的来,反耽罪名。”于是,不管文武衙门如何催促,贾府家人都推说被偷的是老太太的东西,掌管这些东西的鸳鸯又随老太太去了,只有等回了老爷们才好报去。这里写的是小说虚构的贾府,亦可说是真实的曹家。相比同朝为官的曹寅家,陈廷敬家真可谓家风清白。康熙四年,陈廷敬省亲完毕赴京履职,临行前他的母亲叮嘱说:你安心去京城吧,我在家帮你娶媳妇嫁女儿,你路上盘缠家里也给你备好,你千万不要贪官家一文钱!

康熙皇帝治吏失之于宽,主张所谓以宽治天下。他曾同大学士们说,治国宜宽,宽则得众。倘若吹毛求疵,则无人可用,天下岂有完人?他治贪惩腐不注意防微杜渐,只要过得去就视而不见,明确说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方面者。他甚至点名说到几位方面大员有贪行,居然还表示“朕不是不知道,不想追究而已。”正因朝廷治吏不严,康熙晚期官场腐败十分猖獗。雍正初年,查处了几起重大腐败案,事都犯在前朝。比如江苏巡抚吴存礼用贪污所得四十四万两银子贿赂朝中官员达两百多人,山西巡抚苏克济向州县官员索贿四百五十多万两银子。当时户部年终存银只有两千多万两银子,可见吴存礼、苏克济的贪污程度有多么严重。

世风如此浊乱,陈廷敬却终生清正廉洁。晚清陈康祺笔记《郎潜纪闻》概述了陈廷敬半个世纪为官的节操:“……官司业时,正身董教,凡诸生以贽献者,悉屏去之。公官少宰,奉命督户部钱法,向有进呈样钱之陋习,公亦毅然裁革。两为大司农,处脂不染,清操肃然。调长吏部,厘剔铨政,宿弊悉除,夤缘者不得进。有藩司某,持千金为寿,愿一见执弟子礼,守公寓旁佛庐数日,忽暮夜乘间入,长跪哀请。公大怒,叱去之。后数日,其人以不法被斥。”陈廷敬始终都是干干净净,所以康熙皇帝赞赏他“恪慎清勤,始终一节”。

《郎潜纪闻》所载陈廷敬督理钱法,《大清相国》把这个故事铺张得极是曲折。陈廷敬初到宝泉局,率同僚对天盟誓:“此天下钱之所由出也,吾自矢不受一钱,愿与诸公同之。”时有宝泉局官员奉上秦半两一枚,据说佩戴古钱可得吉利。一枚古钱,价值甚微,铸币原料而已。陈廷敬一时大意,收下古钱系佩腰间。不久,宝泉局官员送新铸样钱到陈廷敬衙署检视,无意间又遗落一枚铜钱在书案上。一日,陈廷敬再去宝泉局,猛想起因自己大意已取二钱,有违当初誓言:“吾誓不受一钱,前后取其钱二,其何以自明?”于是急忙命人回衙署取来案上铜钱,并解下腰间所佩秦半两,双手奉还宝泉局。依以往陋习,宝泉局送呈的样钱官员可留下私用,陈廷敬命革除此习以杜绝变相行贿受贿。陈廷敬事后作《二钱说》,详述自己受钱还钱原委。自律如此,真可谓一尘不染。

陈廷敬自律很严,治家亦严。《大清相国》里塑造陈廷敬弟弟陈廷统多次为谋职钻营,受到哥哥的严厉斥责。这是虚构的故事。但是,陈廷敬严以治家不徇私情,却是有大量史料可以佐证的。他曾嘱咐家里人,凡行为不端,送礼请托者,一律不准进家门。他任礼部尚书时,誓言:“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可以说,“绝请托,禁馈遗”六字,陈廷敬为官五十多年都坚守不变。这是他的原则和底线。陈廷敬拜文渊阁大学士时,弟弟陈廷愫任河北武安知县期满,求哥哥替他在京谋职。当时官场托人求官是很平常的事,陈廷敬以其职权要办成这件事亦是举手之劳。但是,陈廷敬却写了一封家书,奉劝弟弟不要因跑官而污了清名,不如归田回家安享林泉之乐。这封家书文采飞扬,散淡清雅,不妨抄录如下:“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诗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风神飘然;安分止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鱼在沼,不知海宽;云鹤怪石,紫菱白莲;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悠哉,终老其间。”陈廷愫捧接家书,便还乡侍奉老人去了,不再贪恋仕途。弟弟陈廷弼出任湖南临湘知县,陈廷敬担心他贪图享受,特意写诗叮嘱说:“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史载陈廷弼在临湘任上,清廉为官,治状颇佳,深得民意。陈廷弼后来在广东粮驿巡道任上被人参了贪黩之罪,陈廷敬不去替弟弟周旋说情,而是拿这件事告诫家中老小子孙后世:“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陈廷敬认为人要耐得清贫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入仕将招致自身及家族祸害。他自己就是甘于过苦日子的人,家里曾整整一个冬天吃腌菜,他却怡然自得写下诗章:“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

陈廷敬惟其自身清正,遇事便无私无畏。《清史稿·陈廷敬列传》记载康熙皇帝命大臣举廉吏,陈廷敬上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皆清官,虽治状不同,其廉则一也。”康熙皇帝采纳他的建议,擢升此二人为御史。事先有同僚知道陈廷敬将推举陆陇其和邵嗣尧,便劝他说:“两人廉而刚,刚易折,且多怨,恐及公。”陈廷敬坦坦荡荡,说:“果贤欤,虽折且怨,庸何伤。”意思是说,他两个人倘真是好官,哪怕受挫折招怨恨而连累了我,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

程朱理学在清代极受皇家推崇,康熙皇帝最好称赞品学皆优的官员为“理学名臣”。陈廷敬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家,但他不满明代理学的蹈高临虚,主张以理修身,笃实躬行。针对当时越来越盛行的奢靡之风,陈廷敬向皇帝进言提倡节俭,以匡正社会风气。他在折子里说:“古者衣冠、舆马、服饰、器用,贱不得逾贵,小不得加大。今者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机丝所织,花草虫鱼,时新时异,转相慕效。由是富者黩货无已,贫者耻其不如,冒利触禁,其始由于不俭。请敕廷臣严申定制,以挽颓风。”陈廷敬同时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风气不好必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官员特别是封疆大吏是否清廉至关重要。他向康熙皇帝进言:“方今要务,首在督抚得人。为督抚者,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方面大员的贪腐必定带动下级官吏的贪腐,官场的贪欲必定助长民间的贪欲。如何治理贪腐,陈廷敬也提出很多建议,他认为根本办法在于严饬官员养成节俭的品行,因为奢侈必然导致腐败。他在疏言里说:“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官尚俭必致廉,民亦俭必致朴。官场风清气正,天下河清海晏。(《大清相国》作者王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