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集训诂大成 立百年家声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7-26 09:00

  江苏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言传兼身教 家训励后昆

  如玉带般的大运河汩汩滔滔、日夜不息地流淌着。运河西侧是烟波浩淼的高邮湖,东侧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高邮。

  这就是被梁启超誉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雕像。王氏父子不仅在治学上成绩卓著,而且在修身、齐家、为官等方面也以他们的勤勉、求真、正直、廉洁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

  皓首穷经 治学谨严

  江苏高邮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区西后街的中段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王氏父子故居",这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居住的地方,至今已近400年。1983年,高邮县在王氏父子故居的基础上建成了"王氏纪念馆"。

  纪念馆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联:"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训诂,即阐释古书中字词之义,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研究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要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敢于批判。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长年束带研经,殚精竭虑,几十年如一日始成大家。二人所著《高邮王氏四种》立说谨严、博大精深。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学、音韵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海内学者称之为"一门绝学,两代宗师"。

  王氏家学渊源,诗礼传家。王念孙父亲王安国(1694-1757),字书臣,雍正二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广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广东巡抚,直至兵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王念孙幼年丧母,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不仅亲自指导他阅读《尚书》《尔雅》等书,而且告诫他在"立言"的同时更要注重"立身"。

  王念孙10岁读完十三经,接着又通读了《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些奠定了他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王念孙在32岁考中进士后,"里居以著述为事,常谢绝人事,独居湖滨(高邮湖畔)精舍,穷搜博采者四载有余。"《广雅疏证》开始写作后,王念孙以注释《广雅》为日课,每日疏证三字,寒暑无间,十年粗成,后人称之为"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一字之证,博及万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王念孙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光阴,从未间断,特别是他67岁致仕后到89岁逝世这二十多年间,不杂世事,一意著述,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中。

  受家风熏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王念孙儿子王引之也勤于治学。他"五岁读书湖滨丙舍",34岁中殿试第三名(探花),38岁"擢侍讲",43岁"晋翰林院侍讲学士",54岁"充会试总裁",55岁"充朝考阅卷大臣",62岁"充武英殿正总裁"……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同样是训诂学方面的不朽之作,他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书中之虚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标目,共十卷。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其昀:

  一个人的治学风格,和他的人品人格是密切相关的,王念孙曾经告诫后学说:学问、人品、政事三者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实"。王念孙在写《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的时候,都始终把求实放在第一位置。在写《广雅疏证》的时候,他甚至大量购置《广雅》中所涉及的花草竹木、鸟兽虫鱼,观察它们的出生与成长过程,以验证前人的有关说法。王氏父子在经学研究方面也有比较好的贡献,他们和其他学者一道,将传统的经学研究从单纯的解释经义,扩展到考究天文、地理、历法、音律、历史、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总体来看,王氏父子不仅在清代学术史上,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为官清正 以身先之

  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据《清史稿·王安国传》记载:"至显仕,衣食器用不改于旧。"王安国任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时,其父王曾禄叮嘱他:"汝以重臣出抚,当为国家计久远,制节谨度,以身先之,简廉能黜不肖……"

  在王安国的影响下,王念孙、王引之入仕后,谨遵祖训,忠厚做事,淡泊名利。王念孙曾先后担任工部主事、吏部掌印给事中,王安国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一再嘱咐:"生平淡泊,寡交通显……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悉绝!"

  【情景再现:自费查勘漕务】

  一条不大的木船顺大运河南下。

  随从:大人,咱们是奉旨查勘漕务,为什么不用驿呢?乘驿船又快又安全,还不用自己花钱!

  王念孙:可是乘驿船最大的弱点是,沿途大哄大嗡,我们根本看不到漕务的真实情况。

  随从:但是我们刚到淮安,盘缠已快用完,还怎么完成任务?

  王念孙:(想了想)这样吧,我修书一封,你上岸赶到高邮回府找夫人,让她想办法筹集一点。

  王念孙当时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主管全国的水利工程兼漕务。乾隆后期,漕务问题层出不穷,官场贪贿成风。王念孙奉旨查勘漕务,沿途大小官员为掩盖问题千方百计地贿赂钦差。王念孙深谙个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轻舟简从,宁可自己掏盘缠也不愿意乘驿船。深明大义的王夫人吴氏接到信后,二话不说,变卖了自己的一副金镯子,所得银两全部带给了王念孙,使他顺利完成了这次勘察任务。

  王念孙的清廉、忠勇、正直自然影响和教育着儿子王引之。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引之受命和吏部左侍郎熙昌一起前往福建复查一宗冤案。临行前,王念孙告诫儿子:"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王引之到福建后,不怕威胁,更拒绝利诱,调查知情人,终于弄清案情真相,使总督汪志伊、县令朱履中等被削职法办。

  敦厚家风 绵延相传

  【王氏纪念馆东厢房所陈列的各种版本的著作,渐淡化,叠印《高邮王氏遗书》、王念孙《莆田郭尚先书》、王引之《行状》等】

  【上述几本书被翻开,定格于下面几段话的特写】

  "汝以重臣出抚,当为国家计久远,制节谨度,以身先之,简廉能黜不肖……"

  ——王曾禄致儿王安国

  "生平淡泊,寡交通显……馈遗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与,请托不行,苞苴悉绝。"

  ——王安国致儿王念孙

  "汝当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稍瞻循,以仰副委任之重。"

  ——王念孙致儿王引之

  王氏父子生平十分重视"立品节操",注重优良门风的传承延续。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文本,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等方面的训诫之言,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情景再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看墙上的砖雕"戬穀"的特写】

  王念孙:(指着砖雕上的字)尔平日进出,是否经常留意此两字?

  王引之:是的,常常留意。

  王念孙:何如,是否想过,咱家迎门醒目之处为何要刻此两字?

  王引之:孩儿知道,是让此两字时刻警醒吾等,要除尽心中之一切贪欲与私念也。

  王念孙:对,为人处世,此为第一要素,搞学问如此,做官更应如此。革除欲念,心则静焉;心静意安,学问成焉。欲念得净,若登仕途,则两袖清风矣!

  王引之:父亲放心,孩儿当勉力为之也!

  "戬穀"出自《诗经》,戬,尽也,消除也;穀,善也。意思是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这是王氏祖辈留下的治家宗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不仅终其一生在治学、为官中时时用这两个字规范约束着自己,也作为治家理念,传之后辈。

  高邮市原政协主席、高邮文化研究院院长 倪文才:

  王氏家族是高邮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从四世祖王曾禄开始,到五世祖王安国、六世祖王念孙、七世祖王引之,连续四代都是进士,其中三代翰林,两代鼎甲,两代尚书。为什么王氏家族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政声、好成绩?主要因为这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在言传身教中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教育一代,一代为一代做出表率。

  王引之四代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学院原副院长王颐桢:

  做人要正直,要正派,就是按照过去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想法是应该要有的。要继承祖先的荣耀,应该自己要很努力,很刻苦去学习。

  【网络上,网民参观王氏纪念馆后的评论:】

  雪地鸿爪: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王氏父子,够得上一代宗师。学术成就为世人称道,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品格更是难能可贵。

  九畹兰田:王氏父子廉洁奉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工山飞月:王氏父子这对旧时真儒,当得起"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八个字的崇高评价。

  王氏纪念馆自1983年落成以来,每年都接待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游客除惊叹于王氏父子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受到影响和教育最深的就是他们廉洁奉公的精神,感叹和收获最多的就是王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