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经"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2-16 09:00

  沿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溯源而上,进入连绵起伏的武夷山脉,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保存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千年古村——五夫。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朱子社仓……走进五夫,就走近了理学宗师的传奇人生,诵读《朱子家训》,品味一代大儒的家国情怀。

  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的一天,福建省崇安县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村)鹅卵石铺就的小巷里,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正在赶路。男孩名叫朱熹,小名沋郎,这次他是遵照父亲遗命,前来五夫拜师求学。正是这个孩子的到来,为五夫书写了新的传奇。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幼年丧父,他十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时给他留下了遗嘱,说:“你要到五夫去找我的朋友刘子翚、刘子羽兄弟,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是你的父亲。好好向他们学习,接受他们的教育。”

  五夫,原名五夫里,始建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多年。这里莲池十里,荷花映日,人称“莲花之乡”;五夫名人辈出,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五夫长大,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也出自五夫,五夫也有“邹鲁渊源”的美誉。

  紫阳楼,朱子故居,是五夫的刘氏家族为远道而来的朱熹母子专门修建的。朱熹到五夫后的第二年,就住进了这栋楼,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他在这栋楼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

  在紫阳楼正堂,有一块古朴屏风,屏风所刻内容为《朱子家训》。作为古代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对其长孙朱鑑修身进德的深情嘱咐和殷切期望。全文短短300余字,以简朴的言语,勾勒出富含哲学思辨的治家理论。

  【男女对诵】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朱熹一生,命运多舛,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经历无数悲欢离合的他,在家训中,特别看重家庭的亲睦。朱熹在这方面,身体力行,留下了不少佳话。

  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校长 江锦平:

  朱熹送自己的长子朱塾到千里之外的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去拜自己的好友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熹连夜写下《训子从学帖》,交给朱塾。

  【学生诵读】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在这封长信里朱熹给朱塾规定了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不能喝酒,交朋友一定要谨慎,不能在同学间搬弄是非,尤其是你不能在老师面前去攻击你的同学等等,规定得非常细。

  在五夫,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叫朱子巷,朱子巷弯弯曲曲,凹凸不平,这正如朱熹的人生。纵观朱熹一生,颇多曲折,但朱熹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别人的不解和非议,告诫后世子孙,不可以记仇、不可以以怨还怨,要学会理解和宽容。

  【学生朗诵】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摘自《朱子家训》

  朱熹14岁到五夫投奔父亲的好友刘子羽,并从学于五夫的刘子翚、胡宪、刘勉之等先贤名士。从小受先贤教诲,朱熹特别重德修身。他认为读“圣书”可以修德,识礼义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 ,人因识礼而高雅。对于有德之人,朱熹格外敬重。陆游、辛弃疾等人与朱熹成莫逆之交。甚至朱熹跟一些与自己论点相左的人也成了好友。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比如,他一生中有两个(主要)论敌,一个是陆九渊一个是陈亮,在学术观点上完全不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尖锐对立的。但朱子和他们两人的私交非常好,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比如鹅湖之会以后,朱子和陆九渊学术的争论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是朱子到了江西,办了白鹿洞书院以后,还是把陆九渊请去讲学,并且把陆九渊讲课的提纲亲自抄写出来,刻成碑立在白鹿洞书院。所以他和陆九渊虽是论敌,却也是很好的朋友。

  在五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女儿朱兑因家里贫穷,拿不出好东西招待父亲,只能以葱汤麦饭让父亲充饥,心中很是内疚,感觉对不起父亲。  但朱熹面对这顿粗茶淡饭却吃得格外香甜。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不但没有怪罪女儿,朱子反而非常高兴,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这么说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人。”写了这样一首诗表扬他的女儿,就是说葱汤麦饭是太可口了,只要能够疗饥,能够吃饱,我就很满足了,你要想到还有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呢,朱子就是这样一种胸怀,他的勤俭在当时是有名的。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不取不义之财。他办了很多书院,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据史料记载,朱熹晚年,生活比较清贫,“其斋舍无以避风雨”。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只要是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绝不收受。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熹他家从江西婺源迁到福建来以后,家庭一直是比较清苦的,相当的清苦,日子过得很艰辛,但他凡是不义之财,一概不取,始终以清廉自守。朱熹的清廉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包括在《宋史》里都有记载。

  《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却深刻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这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八百多年过去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历经三十多代,子孙遍布各地,达数百万之众。朱子后裔不管是身居官场还是静处乡村,老祖宗亲手写下的《朱子家训》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指引。《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学生朗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作为一代大儒,朱熹清正廉洁、嫉恶如仇,而心里又总是装着百姓,亲民爱民。他的这些官德思想得到后世官员的倡导,甚至身体力行。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子家训》是朱子对家庭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些体验和感悟,通过这篇《朱子家训》,我们也看到了朱子的人格影响和人格魅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至今天,朱熹的思想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而《朱子家训》也为我们修身处世、治家教子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家训》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回望紫阳楼,朱熹当年亲手种植的樟树,现已郁郁葱葱,绿荫如盖。五夫村外,荷花飘香,“朱子故里荷田田,闽邦渊源水清清”。人心向善,古村不老,紫阳高照,家训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