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故事】东汉太尉杨震怎么拒绝别人半夜送黄金?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5-07 14:30
本文导读  杨震(?—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郡(今陕西省潼关县)人,幼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

站在秦岭东部北麓,凝望天空,但见一片苍茫。历史在渭、洛、黄三河交汇的地方,哺育了万亩荷塘。茂盛的莲叶之间,不时有蛙鸣阵阵,仿佛在讲述着两千年前一代名臣杨震清正廉洁、清白做人的故事。

图片1.png

杨震像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潼关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是名震一时的大才子。在历史上,杨震以“四知拒金”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又以“清白传家”被后世广为传颂。

杨震早年热衷教育事业,20岁以后一心一意自费开设学堂教授学生,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教学有方,名气大、学生多,被人们尊称为“关西孔子”。

杨震在家乡办学一办就是30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被大将军邓骘招募时,杨震已到知天命之年。被招募后不久,杨震便被推荐为茂才,先后担任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直到汉安帝延光二年担任太尉,掌管国家军事大权。

虽位高权重,杨震却始终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一生都在追求清白正直。他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报答知遇之恩,特备黄金10斤,乘夜深人静送至杨震住处。杨震不但不受,反而严厉斥责了王密。王密辩解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杨震为官十几年,即使后来官至太尉,依然秉承清廉作风。他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马车。在他蒙冤被罢官、决定以死明志时,仍要求子女“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绝不厚葬。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置办产业。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在杨震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遗产和礼物。

审视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家风影响,个个都为官清廉。杨震家族从杨震起四代人连续担任“三公”职务,代代皆能守住“清白吏”之名声。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清白名声远,久久传不泯。杨震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正直”誉满天下,特别是三子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样继承了杨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风范。《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载有杨赐的奏章,他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弹劾贪官。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179年,杨彪时任京兆尹,毅然决然地处死了作恶的宦官黄门令王甫。

杨奇是杨震长门曾孙,少有大志,不以家势为名,与英才俊杰为友,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汉灵帝时为侍中。他不献媚求荣,敢于谏言。汉灵帝曾说他,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

图片3.png

四知堂

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是天下杨氏的发源地,杨震被公认为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其“清白吏”的家规,泽被千年,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制定悬挂了形式多样、主题相近的家规家训。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杨震精神早已远渡重洋超越了国界,深深影响着人们。

一如李白吟咏杨震:“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名家点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 杨升南:

慎始、慎终、慎独、慎微

汉太尉杨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四知拒金”的佳话,千古流传,光照日月。杨震一生淡 泊名利,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杨震敢于直谏,勇斗奸佞,铮铮铁骨,以死明志。他用自己的仕宦经历 和全部生命诠释着对“慎始、慎终、慎独、慎微”的不懈坚守。千年以后,杨氏文化的精髓没有湮没于 历史的尘埃之中,今日许多杨氏宗祠都以“四知堂”或“清白堂”命名,有形建筑正是杨震廉政精神与 清白家风的物质载体。

——摘自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