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误多少事”是对散漫作风的有力诘问
中国纪检监察报 04-04 11:03

在4月1日召开的江西省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省长鹿心社对某厅负责人迟到一事,当场提出批评:开这么重要的会,为何迟到?倘若是在抢险救灾,这迟到15分钟要耽误多少事啊!省长一席话直截了当,不避不绕,戳到了作风问题的痛处,令人警醒。

官员因开会迟到挨批,人们早已司空见惯。江西省长批评下属干部迟到一事之所以受到舆论关注,缘于其以“迟到15分钟要耽误多少事”的有力诘问,直指散漫作风的要害,催人深思和反省。

接过省长的话茬,我们不妨先给可能是“宝贵时间”的15分钟算个账:据医学专家告知,一旦人的呼吸心跳停止,30秒后昏迷,6分钟后脑细胞死亡。因为失去心跳的患者,其大脑内储备的氧气仅能维持15秒,能用来消耗的能量也只能维持4到6分钟。至于说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抢险救灾,“15分钟”究竟又该价值几何?尽管难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水火无情”、“争分夺秒”却是人所共知的社会常识。更不用说战争年代敌我双方的抢占先机!由此解读,“损失无法估量”当是“耽误多少事”的答案寓意。

也许,有人会对拿“抢险救灾”比作“开会迟到”不以为然:不就是晚到一会儿吗?诘问“耽误多少事”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这显然是对散漫作风危害的认知缺位,抑或是对政府部门职责懈怠和对百姓利益漠视的习惯性表现。群众利益天大事、作风建设无小事,既是对社会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更是民众寄予各级官员执政为民的深切厚望。

“八点开会九点到”曾是部分官员应对各种会议的习惯思维,甚至还被一些人奉为不满会议过多过滥的“用脚投票”。但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尤其是面对当下由反“四风”、转职能、变作风促成的行政新常态,这种沿袭疲沓、容忍懒散的旧有观念,早已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了。少开会、开短会、开有意义的会,已成各级政府的不二共识。以“慢半拍”的陈旧心态应对防汛救灾之类的必要和重要会议,怎能不挨批?

会风折射政风、展现作风,更影响和带动民风。基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从严治党语境,一以贯之的常抓不懈和对散漫劣习的零容忍问责,应该是整风治吏的题中要义。“耽误多少事”不只是对会议迟到者的批评诘问,也应是广大党员干部恪尽职守的扪心自问,更当成为政府考评政绩、鞭笞不为、戒除庸懒的效率追问。(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