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传承中华文明】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6-16 08:45

陕西历史博物馆

古都明珠  华夏宝库

1.jpg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西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正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2.jpg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西北侧,建筑颇有唐朝风韵。吸取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博大,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典雅凝重,古朴大方,既体现了民族传统,又极具地方特色。

3.jpg

今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23周年,博物馆成立70周年。1944年4月,当时的陕西省政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做出成立博物馆的决定,并于6月启用陕西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公章,馆址设在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1949年7月,西安市军事委员会接收陕西历史博物馆。1950年5月,改馆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1952年11月,改馆名为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馆名为陕西省博物馆。这几个名称的博物馆总共在西安碑林的旧址上存续了40余年。1987年,新馆启动筹建,并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开放。新馆落成后,原陕西省博物馆的藏品除碑刻、石雕、书法作品、部分印章和版本外,全部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旧址则成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在陕西文博界,习惯上将这次变化称为“分馆”,而将分馆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称为“新馆”,将碑林博物馆称为“老馆”。

历史.jpg

陕西历史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37万件,数量多、种类全,其中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享誉华夏,唐墓壁画举世无双。

文物1.jpg

旟鼎

铸于西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1972年5月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出土。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口沿下饰浮雕状饕餮纹,地衬细雷纹。三足根部饰大饕餮面。双耳外侧各饰一条曲体上缘的夔龙。腹外壁及底部厚积烟迹,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腹内壁铸有铭文28字。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厚重庄严,纹饰十分精美,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文物2.jpg

多友鼎

铸于西周厉王时期。1980年11月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青铜器窖藏出土。双直耳,深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二道凸弦纹。腹内底出土时附有厚达0.2厘米的墨灰。腹内壁铸铭文22行,278字。多友鼎形制俊伟,是西周后期青铜铸造业的代表作。所铸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又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

文物3.jpg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西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炉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整体铜铸,精雕细镂,纹饰鎏金鋈银,异常华美。炉口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中国古代香炉,以汉晋间流行的博山炉(以其盖高而尖并镂雕成山峦形,象征着海上仙山“博山”故名)最为精美,而此炉又为所见博山炉中最精美者,是我国古代罕见的艺术品,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文物4.jpg

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这组俑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大胆运用了艺术夸张,充满想象与浪漫。制作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物6.jpg

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

唐代。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重549克。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银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马镫的综合形状,这件银壶是汉族与契丹等各族文化交流的物证。舞马是唐玄宗朝宫廷中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宫中特殊训练了一批骏马,能随音乐翩翩起舞。每逢玄宗生日,使其舞于兴庆宫之勤政务本楼前。这件银壶的出土,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可信。

文物7.jpg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绘制。1960年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此画绘制于墓中前室东壁南侧。画面绘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构图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人物造型优美,线条洒脱,色彩浓淡相宜,是唐代仕女壁画的代表作。

文物8.jpg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绘制。1971年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马球,又称“波罗球”,本源于波斯(今伊朗),经由丝绸之路东传至中国。唐代皇室为健身娱乐,大兴力倡,广为普及。有关马球运动的资料过去只见于文献的零散记载,这幅《马球图》以写实的风格,真实地再现了昔日马球运动的场面和风貌,是研究唐代马球运动的重要资料。

文物5.jpg

青釉提梁倒灌壶

五代时期。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而略泛灰,光泽莹润。壶身呈圆球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一体,提梁为一伏卧的凤凰,壶嘴部雕一对正在哺乳的母子狮,造型生动逼真。这件提梁倒灌壶是著名的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产品。耀州窑是唐宋时中国北方名窑,时人推崇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此壶造型古朴典雅,制作规整精细,纹纹繁褥华丽,尤其是构思奇特,设计巧夺天工,被认为是国内外存世耀州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馆内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萃聚3002件特色精品文物,分三个展厅,以《人猿揖别》、《凤鸣岐山》、《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融合》、《盛唐气象》、《告别帝都》等七个单元,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

基本陈列.jpg

同时,馆内常设专题展览《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唐代壁画珍品展》。

《唐代壁画珍品展》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题馆唐墓壁画珍品馆的主题陈列。《唐代壁画珍品展》,展出馆藏1500余平方米600多幅壁画中的97幅精品。壁画多出土于唐太子、公主墓,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高度写实的技法,真实地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礼仪、风俗、服饰、建筑艺术等,堪称一幅瑰丽多彩的盛世生活长卷。

壁画馆新.jpg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展出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300余件(组)金银器、玉器、玻璃器、中外货币等珍贵文物。展览内容分为三单元,分别展示窖藏出土的精美玉器宝石、金银器、中外珍稀钱币。

遗宝.jpg

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还推出6-7个大型临时展览,如《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汇集历代有关马的文物精品150余件,其中该馆的秦鞍马、唐三彩鞍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唐彩绘泥鞍马、青海省湟中县博物馆的北朝胡僧骑马俑、甘泉县博物馆的商代青铜马、富平县文庙博物馆的唐代马术俑等,均是首次在馆内展出,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中国古代马文化的方方面面。

马文化.jpg

《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是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主要展示多年来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的举措,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修复.jpg

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与国内多地多家博物馆开展交流合作,自2008年至2014年底,已经与国内外相关博物馆举办了55个展览。作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把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呈现光彩夺目的三秦文化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