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鼻祖”杨时故里行与思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3-08 09:00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将乐县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登进士。1081年,杨时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甚得器重,后又师从程颐,其间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杨时曾任汀州司户参军,浏阳、余杭、萧山知县等,多有仁政,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致仕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事,著有《杨龟山先生文集》。  

杨时把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濂学和洛学,从北方引进到福建和南方诸省,为闽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闽文化的发展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世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将乐,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麓。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县,至今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最早设立的七个古县之一。这个素有“文化之邑”、“理学之邦”美称的千年古邑,就是“闽学鼻祖”杨时的故里。

初春的将乐阳光明媚,金溪沿岸白玉兰、紫玉兰争相绽放,成为镛城早春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趁着连续晴暖的好天气,我们开启了追寻“闽学鼻祖”杨时的精神之旅。

仰望龟山

远望将乐县城北郊,山峦叠嶂,林木葱茏,龟山即坐落其间。当年,杨时的先祖认为那里前有龙池溪,后有封山,且溪畔还有大片农田,是耕读兴家的好地方,便选择在龟山脚下定居。宋皇祐五年(1053),杨时诞生于县城北郊龟山。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年间,一陨石坠落,成一穴,后称“落星穴”。杨氏住宅离“落星穴”约2里,应验了民间占星者的预测——五百年后,当生大贤。虽然这只是一个附会传说,但是南宋礼部尚书冯梦得还是有感赋诗:“天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坠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孰识龟山是降灵。”

1.jpg

青山不变,夕阳几度。漫步于龟山脚下,我们总想在这里找到点大贤遗迹,不过未能如愿。虽然杨时古宅已无法再现,但是这里仍是世人敬仰的先贤之地。

2.jpg

登上含云

从远处眺望千年古刹含云寺,确有深山藏古寺之幽。沿着县城西北边的山岭,拾级而上,便登上含云山。这里树木参天,苍翠挺拔,云气氤氲,空灵绝尘,是一处佛家净地。含云寺坐落于含云山谷,依山而建,飞檐翘角,层层叠叠。

3.jpg

杨时9岁时,就在含云寺经斋读书。寺中庆真禅师就是杨时的老师。在含云寺他刻苦攻读儒家经典,此外,还时常听庆真禅师讲授佛法。庆真告诉杨时,为学者读书做人,不要为追求名利而学,这对杨时日后淡泊名利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苦苦攻读结硕果,北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及第。这是杨时人生的一大转折,从此他步入仕途,为日后“倡道东南”打下了基础。

4.jpg

造访杨时纪念馆

县城古镛镇电信巷属于南门古街区,巷子虽小,但每年到访的人却络绎不绝,大多数都是来参观杨时纪念馆的游客。

据管理人员介绍,杨时纪念馆是在杨氏贞节坊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由门楼、正堂、后堂、边厢房,以及前、中、后三天井组成,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这是国内首家为纪念杨时专门设立的文化机构,也是海内外杨时后裔寻根谒祖的重要活动场所。

进入正堂,只见上方悬挂着一个牌匾“程氏正宗”,庄严肃穆,下方是杨时画像。

解说员带领我们参观了前言、故里渊源、倡道东南、杨时精神、流芳千古和编后语等六个主题版块,在此我们对杨时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jpg

拜谒龟山陵园

春日的傍晚,夕阳斜照在金溪河畔。龟山陵园内,春草吐绿,鸟语花香。

龟山陵园地处将乐县城南郊的乌石山,由牌楼、曲桥、墓道、德星坊牌楼、台阶、拜亭、墓坪及墓体等组成,宏伟壮观。墓体坐南朝北,后人似乎悟出了杨时的心思:其一是遥望北方,以表对洛师的敬仰;其二是近看故乡,即生他育他的将乐县北龟山。

杨时墓始建于宋代,风风雨雨,历经修缮。每年清明时节,省内外杨时后裔,会带着族谱,聚集墓前,虔诚祭祀。

纵观整个龟山陵园,绿色山峦相依,金溪流水前绕,可谓云山苍苍,溪水泱泱,理学胜迹无限风光。许多来此的拜谒者,无不感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6.jpg

后记

第三日,我们来到了龟山桥头,不远处就是杨时曾经的建宅之地,桥边上有两位青年正在谈论着杨时。有位青年说,杨时当过那么大的官,为什么没有留下一栋豪宅?听到这个疑问,我陷入沉思。

杨时24岁中进士,先后担任官职30多个。其为官任政,以《六经》为准绳,以仁政为信条,身体力行,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致仕归乡,杨时仍然住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居住的宅子,是老祖宗留下的。他一日三餐吃的米蔬,与当地农家无异。将乐的百姓都以杨时简朴之德,教育子孙后代。

无论居官、赋闲,杨时勤学深思、笔耕不辍。晚年居家乡期间,又忙于做学问。先后著《三经义辩》和《神宗日录辩》。这些著作丰富和发展了二程的洛学,为朱熹创立的闽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的学者学习和研究理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朱熹赞其曰:“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思。”

7.jpg

杨时将“二程”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杨时上承伊流,下开闽脉,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宋以后,闽地享有“理学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杨时、朱熹是重要功臣。

杨时一生,为人忠信,为学笃实,为官清廉。其人其事其精神,值得我们挖掘、学习、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