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 06-21 10:01

很多人都曾被汉代一首名叫《上邪》的乐府民歌深深打动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一个沉浸爱河中的女子说给恋人听的誓言之歌,“与君相知”,这是在说情感的深度——深深相知,彼此懂得;“长命无绝衰”,这是在说情感的长度——因为与你深刻相知,所以这份相爱才有了誓愿到白头的基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种种的极致化描述,都是在说爱意更改的不可能性。可见,任何一种好的爱情,都必包括理性相知的深度和岁月相伴的长度,在这种情感基础上的浪漫誓言,才配得起天地为证,才等得及日月为凭。

誓栏目小图.JPG

《说文解字》中说,“誓,以言约束也,从言,折声”,可见它的古义与今义相同,就是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的意思。这是一个庄严的字,有着厚重的内涵,让人感到重若千钧。

谈到誓,很多人马上会想起这首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诗来自《诗经·邶风·击鼓》,表述的是一种离别,一场在告别之时就预判到的生死之别--兵士们由邶国的将领公孙文仲带领,去平陈宋之难,极大可能是有去无回。有学者将其理解为战士间的承诺,这是一种主流意见,但“诗无达诂”,对《诗经》的解释永远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将它看成为向爱人告别的誓言,那又有何不可呢?这样看来,这句诗说的便是无论离合,无视生死,都要与你结此生执手的誓,誓愿与你偕老。面临死别的两个人,却有万世作证的日月星辰为伴,陪他们爱的誓约地老天荒。

在长久的离乱中,那一份誓言如日月般,是他们各自能活下去、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命运,又有几分能如愿?正如后来陈陶在一首唐诗《陇西行》里所写:“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些战士,还在慷慨激昂、热血奋勇的冲锋时刻,生命就戛然而止了,而与他们许下誓言的爱人却还在一天天、一刻刻细数着流光,刻划着相思。长河落日圆,落日照不回归人,却照着沧桑的无定河边,风蚀流水,掩过那么多无常的誓言。

当今天的我们,看到了“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的反差,看到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两个人将面临笑着说执手、分手等死亡的悲剧时,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会劝他们挥剑斩情丝、放下曾经的誓言,以避免那忧伤的结局?这样就未免有些自作聪明了。誓言,本就是一种不留后路的盟约。留活话、可改签的,是合同、是协议,不是指天誓日的约定,不配在山、海、天、地前许一句“与子成说”,与你立下誓言。《击鼓》里的那一对爱人,当他们踏在必死的路上,仍然要订下执手偕老的誓约时,他们是不计功利、无畏后果、超越生死的。如果终将生死隔阂,就以誓言为桥,接通彼此的爱--有一种誓言会令人简单和勇敢,就叫做:你若相邀,我便生死相随。

当然,誓言绝不仅仅是儿女情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誓和誓约不绝于书。而誓言能够如此有力而永恒,这是因为中国人不仅重情,更重信——“言必信,行必果”,一句句誓言,表现着一诺千金的品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一份保家卫国的决心;“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这是一份热爱家国的坚定;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以一句掷地有声的“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道出清廉为官的决心;明朝名臣于谦,这句慷慨激昂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抒写了凛然正气的誓言。誓,是一种约束,带有无穷的力量,誓言铮铮,激发起斗志的昂扬--能用人力挑战命运与死亡的,唯有发自内心的誓言。

誓,一字千钧,是对他人的承诺,是对人格的坚守,更是对家国的担当。誓,经久永恒,因心中有一份执着,有一份坚定的信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