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华氏:财不足为后世计 德可致后世绵远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9-06 09:00

  收薄田,住陋屋,着粗衣,吃淡粥,低头行...

  在江苏无锡东南处的鹅真荡旁,坐落着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小镇--荡口。这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纵横交错的水系、枕河而建的民居与河畔的桥廊台榭相织相融,形成了一幅河荡连绵、溪流萦绕的水乡幽美画卷。这座如诗如画般的江南小镇,千百年来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而这里的望族华氏,更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亮眼星光。

  华姓,最早源于子姓,是商朝商王成汤的后裔。东汉末年,华氏族人为避祸乱迁至江南。到了北宋时期,几经曲折定居于梅里乡的隆亭(今无锡东亭)一带,后又迁往荡口。此后华氏家族家道昌盛,人才辈出。单单明清两朝,从无锡华氏走出的进士就有三十七位,其中仅荡口一带就多达二十二位。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华氏第二十九世孙 华燮琦:

  明代翰林院太史华察,明代大收藏家华夏,近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蘅芳,革命夫妻华明之和沈安娜,当代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荡口人。

  无锡荡口一带的华氏家族至今绵延了二十余代,之所以人才济济,长兴不衰,与其家族的传世家劝--《虑得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虑得集》,顾名思义有着“千虑一得”之意,是荡口华氏先祖华贞固为了引导后世、传承家风所制定的家规家劝。书中内容包含四个部分:一为家劝,二为祭礼习目,三为冠婚仪略,四为治丧纪要。六百多年来,《虑得集》秉孝义之风,以“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核心思想指导着华氏后人如何做人、持家、修身、处世。

  华氏第三十世孙 华龙德:

  在清朝乾隆年间,《虑得集》选编入了《四库全书》,这本书集中体现了他(华贞固)的家教思想:教育后人如何做人,如何持家,如何尽孝,如何行善,如何睦邻。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孝义精神在华氏家族中尤为昭彰,代代相传。

  华贞固的祖母陈氏,早年丧夫,然而她坚持侍奉公婆多年,含辛茹苦将儿子华幼武(华贞固父亲)抚养成人。由于过于操劳,陈氏患上了消渴症(糖尿病)。到了晚年,病情日益加重,逐渐双目失明,行走不便。华幼武日日陪伴母亲,侍奉汤药。为了更好的奉养母亲,照顾其日常起居,元至正二年(1342年),华幼武筹划建造了“专事奉母之所”--春草轩。华氏一族孝老爱亲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成就了许多佳话。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华贞固遵从父命,举家从隆亭迁至荡口。在荡口,华贞固购置了一块空地,搭建起两间简陋的茅屋安顿家人,并选中了鹅湖西岸至鸿山、嵩山之间的大片湖沼荒滩,在此垦荒屯田。

  华贞固率领子孙默默劳作,筑堤垦田,修路架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荒僻的湿地逐渐变成了良田。据《虑得集》记载,“洪武七年,收颇丰,生计粗立”,可见这时华氏的屯田已经初具规模,收获较为丰足,这些粮食不仅能够保证族人们的供给,还能救济镇上的贫苦百姓。

  华氏第三十世孙 华泉根:

  荡口始迁祖华贞固老人家,他到荡口来创业的时候住的草房,后来虽然富裕了,他想到的还是祖父祖母,继续为老人家建造了春草轩,为家族建立了家谱,建立了祠堂。他的一生是清淡、简朴、节约的。

  华贞固还博学通经,善于总结人生,他的一生著作良多。短文《遗怀自释》,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精悍地呈现了华氏家族的行为价值观:

  收薄田,住陋屋。着粗衣,吃淡粥。低头行,蜷足宿。

  勿贪财,休纵欲。善固穷,能忍辱,屈如伸,是为福。

  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陈振康副教授:

  (华氏)家训里面讲:“财不足以为后世计,德则可致后世绵远也”,就是说,华氏的发展,要靠德而不是财。再三地告诫子孙,要以德为先。所以华氏的后代,有做大官的,也有发财致富的,但他们都以德为先。

  华氏第五十二世孙 华金生:

  作为祖宗对子孙说的话呢,基本上是以一种“训示”的角度来讲的,而我们华氏是“劝”,我们的《虑得集》叫家劝,我感觉到,“劝”与“训”之间除了敬畏,还有一种平易,觉得和祖宗之间更加亲近了。

  “慈善之心忠孝之道吾家历代循守,伤人之财害人之事吾家积祖不为”;“勿贪可无悔,守分可无忧;坚制可无怨,克励可无求”。

  孝悌忠义、忠厚持家、克勤进取、道义为利、知书识礼、敦睦宗族……这些华氏家劝中的精髓不仅为华氏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也为华氏族人指明了前行之道。

  华氏第五十二世孙 华金生:

  我们祠堂里面有规矩,每次祭祀,都要学习,要选读《虑得集》。小孩子在古代读私塾的时候,只要识字了,就要看《虑得集》。每年春秋两季祠堂里都要讲课,讲解《虑得集》,要求子孙去听。

  荡口华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一件世代相承的家族大事--兴建义庄。明弘治年间,华贞固的曾孙华守吉曾经创办了无锡历史上的第一所义庄。到了清代,华氏家族的老义庄、新义庄、春义庄、襄义庄、永喜义庄先后在荡口北仓河沿岸落成。这些义庄本着“崇善孝义”的廉义精神,在当地济贫扶困、赡老扶幼。如同华氏治家有家规一样,这些义庄也都有着严格的庄义庄规。

  以华氏老义庄为例,这所义庄定有十款条约、八条细则以及续申规条。其中明确规定义庄设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由司事协助董事共同掌管义庄的田租、银钱、账册等一切事务。董事与司事每三年换届调整一次,必须由族内品行端正、经验丰富的人担当,如有能力不足或侵吞、挪用、徇私舞弊的情况出现,可以立即更换。

  江南大学教授 庄若江:

  你现在去看华氏义庄,墙上挂的那些东西,(内容)非常的严格,非常完整,总的经费用了多少,用于什么,都是非常明确的,都有详细规定。比如说我看它用于教育的就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它不仅助贫,还资助家族里面贫困的学生读书。

  无论是华氏家劝《虑得集》中“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核心思想,还是华氏义庄“重廉洁、利为公”的廉义精神,在华氏历代族人的身上都有着显著的体现。

  明代翰林院太史华察,是荡口华氏始祖华贞固的第七代孙。他自小聪明,性情沉着,善于思考。为官期间,华察力行华氏家劝,他秉公叙用天下名士,拒绝与奸相严嵩为伍。在家乡荡口,华察捐田济民,还为地方修造了桥梁25座。华察一生奉行“五不欺”的原则:“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一种叫做“铜活字印刷”的印刷术在江南一带盛行。这种印刷术改进了传统木活字与锡活字印刷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印刷质量与实用度。“铜活字印刷”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印刷术逐渐趋于成熟。而发明这项技术的,也是荡口华氏家族的一位刻印大家--华燧。华燧一生淡漠名利,致力于藏书、刻印,他将自家的印书作坊命名为“会通馆”,因此华燧也常被人称为“会通君”。

  到了近代,华氏家族更是人才荟萃。最典型的无疑是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华蘅芳,他与胞弟华世芳先后走上了专攻算学的道路,荡口的“二华”也因此成为清末中国数学史上耀眼的双星。1865年,华蘅芳与徐寿合作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轮船--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荡口华氏人才辈出,除了华察、华燧与华衡芳兄弟,明代大收藏家华夏,多才多艺的琵琶艺术家华秋苹,近代教育家华鸿模,实业家华绎之和漫画大师华君武等多个领域的翘楚,都出自于荡口华氏。

  荡口古镇管委会主任 李立:

  华氏义庄赡族济困,做了很多善事、很多公益事业,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华氏一族兴义田、办义学,则促使我们这里名人辈出。所以荡口古镇的文化,充分体现在华氏家族尚德、崇教、孝义这些方面。

  国以家为基,家以德为本。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以“忠厚传家,力行德义”为核心的华氏家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氏后人,使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镇成为了孝义之邦、名人摇篮。已经有着六百多年传承史的《虑得集》,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长河里不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