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后裔谈家训】客家人是华夏文明的守护者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10-20 09:00

张胜友:客家人是华夏文明的守护者

中国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是因为其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客家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闽西永定的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此,隐居于深山之中,原生态地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兼容并蓄形成客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托命人和守护者。

闽西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积淀和物化,堪称客家文化的符号。在客家土楼里面,一个大家族几百人聚族而居,对客家的风土民俗,尤其是家训族规表现得非常丰沛、非常充分。客家人的祖训家规,各个姓氏虽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做人、做事要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代代沿袭的祖训家规,成为我们客家人奋斗不息的理想追求和原生动力,体现着人生的价值所在。客家后人受祖训家规熏陶,恢弘先绪,崇文重教,睦邻相助,振奋家声,涌现出不少政界、商界、文化界巨子,闻名中外,让中华文化之光熠熠生辉。

(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张胜友)

林氏家训.jpg

林炳玉:端正勤俭是立身处世的良法

客家人在赣、闽、粤边的山区定居,披荆斩棘,求生存、图发展,艰苦创业,靠的是勤劳俭朴品格,走的是务实进取道路。客家人深知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对于兴家旺业至关重要。惟尚勤俭、守礼义、知廉耻,才是人间正道,家业才能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家无纲纪则废,国无纲纪则乱。客家先人把“礼义廉耻”奉为圭臬,在家训中多有体现。比如林氏家训“端正勤俭,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宽容忍,是居乡良法;廉洁奉公,是居官良法”。家训劝诫后人把品行端正、勤劳节俭作为立身处世的良法;把仁爱宽容、坚持正道作为在家日常生活的良法;把恭敬谦和、宽容忍耐作为邻里相处的良法;把廉洁奉公作为出仕为官的良法。这些家训深深影响了林氏后人处世立业的态度,做人以诚信为本,做事克勤克俭。

(龙岩市委党校教授 林炳玉)

11永定吴氏宗祠600.jpg

王正贤:忠信爱国是客家人奋斗不息的原生动力

客家人崇文重教,孝悌观念深入人心。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忠信”是客家家训中又一贯穿始终的显著特征。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客家先人历经战乱,他们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辗转奔波、历经磨难,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仍“远望中原怀故土,慎终追远不忘根”,对“家”“国”怀着深厚的感情。客家先祖把这种“兴家报国”的家国情怀用家训的方式向后人生动诠释、谆谆教导。

为国尽忠尽责是客家人奋斗不息的理想追求和原生动力,体现人生的价值所在。我们王姓家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先国家”,教育子孙后代要胸怀天下、为国尽责。

此外,张氏家训强调“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胡氏家训规定“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还提到“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忠义为重,财帛为轻”,强调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国家义务;孙氏家训规定“能行忠与孝,福禄万年深”;朱氏家训强调“不负天子,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江氏祖训规定“守信维何,忠实不欺。千金一诺,抵死不移”。这些家训都教育后人必须忠信爱国。

(永定王姓后裔 王正贤)

10永定客家土楼衍香楼600.jpg

卢沂茂:孝悌仁爱是客家人做人的根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具体地说,在家庭里要做到“孝悌”,正确处理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然后,把家庭的人际关系推而广之,从而正确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兴家旺业、社会和谐的基础。

客家人重视人伦关系,客家祖训家规训诫后人要注重道德修养,把“孝悌仁爱”视为立身处世之要。孝,即孝顺,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仁爱,既要爱亲人,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要懂得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客家人的家训家规,十分强调“孝悌”,教育子孙后代,做人要从懂孝悌开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我们卢氏家训强调,“敦孝悌、笃宗族、和乡党、重农桑、尚节俭、崇正学”,教育后人要孝敬父母,和睦乡邻,勤俭耕读,明礼诚信,知法守法。在家训的熏陶下,我们永定卢姓人才辈出,后人中有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三位中科院院士。

(永定卢姓后裔 卢沂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