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家训是乔家几代商人关于人生、商道、世道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们与自己所处时代的关系,也反映了他们作为一个在商道上获得很大成功的大商业家的道德立场和精神高度。
中国古人讲究功名富贵,商家尤甚。但《乔家家训》认为,“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作为中晚清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商家之一,乔家的财富乃至于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一段时间甚至达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匹敌的高度,但乔家先人却没有将拥有的财富视为功名和富贵,而是将是不是有补于天地、有益于世教视为功名,将是不是有学问和有廉耻视为富贵。这是深刻的思想认识,也是古代义商才会拥有的精神高度。乔家有他自己的精神自觉,乔家先人认为这些话是对的,才会作为家训留给后人。
在道德文章方面,《乔家家训》认为,“无欲曰德,无为曰道。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是谓道德文章。”世人皆以为谋利是商人的终极事业,但在乔家人眼里,真正的道德是无欲无为。无欲无为是道家的深刻思想,名为弃天下,实为治天下、惠人生之术。商人的事业真的能和道家无欲无为的思想对接吗?世人或以为这只是一种商人故作的高尚姿态。但考察乔家历代掌门人以商救国、以商救民,不但善其身而且济天下的事迹行为,则可以发现,乔家的所谓“无欲”,是无私欲之谓也;他的所谓“无为”,是不为害人利己之事,通俗地说就是不挣昧心钱,不做昧心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考察乔家先人立的六条家规: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则又可知《乔家家训》中所讲之“欲”之“为”,皆有实指,即纳妾、赌博、嫖娼、吸毒、虐仆、酗酒这种“欲”和“为”,那是不可以做的。只有无这些“欲”和“为”,才是有德,才是有道。至于后面两句,“无习于鄙陋曰文,无近于暧昧曰章。”什么是鄙陋?什么是暧昧?当然是上述那些不能有的“欲”和“为”。即此,乔家作为一个享誉百年的大商家的道德坚持是什么,就已经可以明白了。他在当时和后世得到的荣誉从何而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是到了这里并没有打住,《乔家家训》接下来又说了两句话:“有功名富贵固佳,无道德文章则俗。”有功名富贵当然是好的,但没有也没什么,可是如果没有道德文章,你这个人、这个家族就俗了。什么是“俗”?乔家先人已经说出来了,那就是做那些无补于天地、世教、学问、廉耻的事,成为被那些不该做的“欲”和“为”的俘虏的人。
在《乔家家训》中,上面的一些话是纲,其下就是目了。但目仍然发人深省。
譬如:“常思父母恩德不得不尽孝心”,讲的是中国人 “八德”中的孝;“常思求财不易不得不节费用”,讲了节用;“常思人生苦短不得不惜精神”,讲了惜身;“常思学有不足不得不奋志气”,讲了立志;“常思法网难漏不得不戒非为”,讲守法;“常思争忿易损不得不忍气性”,讲了养心;“天下无穷大好事,皆由于轻利一念。利一轻则事事悉属天理,为圣为贤从此进基”,讲了修身、轻利和成圣成贤;而“天下无穷不肖事,皆由于重利一念。利一重则事事皆违人心,为盗为趾从此直入”,则讲了重利与败身的关系。结论发人深省:“故得意宜淡然,失意宜泰然。”这里的“得意”与“失意”其实和一个“利”字息息相关:在商人看来,生意做好了就是“得意”,做不好就“失意”,但乔家先人却认为成败不在于一个“利”字,而在于你做的事是“事事悉属天理”,还是“事事皆违人心”。天理者,人心也,只有“事事悉属天理”,才是“天下无穷大好事”,可令你“成圣成贤”。反则不然,开始也许没什么,但以后就会为你开启一条为匪为盗之路。可以说,这不止是乔家的家训,也是晋商“义利观”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注脚。
这样的“义利观”其实也就是人生观。在《乔家家训》中,这种人生观得到了更多的阐释:
何谓福?
有工夫读书谓之福。
有力量济人谓之福。
有著书行世谓之福。
有聪明浑厚之耳谓之福。
无是非到耳谓之福。
无疾病缠身谓之福。
福是中国人民对于美好人生的集中概括。而在《乔家家训》中,我们看到的这个“福”与“利”、“财”这些字眼无涉,而与读书、济人、立言、有聪明、无是非、无病无欲有关。此真知福者也。
然后就是人生态度了,其实就是古人一直在讲的修身处世。家训前面讲得是要什么的问题,后面讲得是怎么办的问题。乔家先人的回答是:
宜静默,
宜从容,
宜谨严,
宜俭约,
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
忌妄动,
忌坐驰,
忌旁骛,
四者切己大病。
遍览《乔家家训》,你会感觉到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商家家训,而是一篇精神境界相当高的教诲文章,包含着许多深邃奥妙的道德教化警句,即使在今天,仍可以给人裨益,启迪智慧。从这个角度看,乔家能够成为纵横天下的大商家、晋商领袖、参与实现晋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事业,确是其源有自的。
(当代作家、著名编剧,电视剧《乔家大院》编剧及同名小说作者 朱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