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传承中华文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6-23 07:1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聚三峡山水风云 歌三峡魂魄豪情

011.jpg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2005年6月18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image003.jpg

早在成立之初,西南博物院就举办了《西南区文物展览》等重要展览,发现了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资阳人”头盖骨,同时搜集和抢救了抗战陪都时期以来流散于重庆及西南地区的历代大量珍贵文物,聚集了一大批历史文物专家。

image005.jpg

在西南博物院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现拥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逐步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蜀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社建文物、宋元明清书画、古琴、古墨等为特色的藏品系列;构筑起了以西南民族文物展览、重庆历史文物展览等为主体的展陈体系。

image007.jpg

三峡由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图为“壮丽三峡”展区,内含造化三峡、山水之间、三峡风流、永远的三峡等单元,介绍三峡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宗教文化。

image009.jpg

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三峡人与山水为伴,世代耕耘,辛勤劳作。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三峡人大山一样宽厚坚忍的性格,大江一样豪放旷达的气度。

image011.jpg

那些延伸在峡江绝壁上的栈道,勒在峭壁上的纤痕,留在峡江两岸岩石上的纤道,纤夫在急流险滩中高亢昂奋的号子,都真实记录了三峡人的生存状态,见证了三峡人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在与山水的撞击中,三峡人传承历史、创造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

image013.jpg

这是“远古巴渝”展区,内含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单元,介绍远古时代三峡地区的文化遗址、巴地民族和巴楚文化。

image015.jpg

在考古学上,将人类只会用打制的方法制造石器的这段时间,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从猿进化到人以后,人类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的童年。巴渝地区发现了许多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都有分布,其人类发展序列相对完整,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image017.jpg

在三峡的高山大河里,孕育了西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了大巴山以南、巫山以西最早的陶片。在这秀水青山里,一个个新石器文化持续不断地生长了6000余年,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完整的新石器文化序列。三峡,一头担着成都平原,一头连着江汉平原,于是便有了两种文化的正面交锋,于是便有了两种文化的彼此交流,于是便有了文化多样性。

image019.jpg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主要使用青铜工具和兵器的时代。作为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间交通走廊的巴渝,巴人在学习外来先进青铜文化和自行探索之中创造着充满神秘特色的青铜文化,其青铜器中发现有蜀、楚、秦等周边文化长期而明显的影响,又具有自身的明显特色。

image021.jpg

重庆周朝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巴郡。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重庆一直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图为“重庆:城市之路”展区。

image023.jpg

该展区包含城市变迁、山城漫步、工业崛起等单元,以图片和原景仿制的形式,展现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山城特色。

image025.jpg

重庆古城的城垣、城门全用大条石构筑而成,保存至今的通远门和东水门古城门、古城墙遗址,古韵犹存。图为展厅中仿原大制作的重庆东水门。

image027.jpg

  此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还设有汉代雕塑艺术、历代钱币、历代书画等展区。

image029.jpg

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虎钮錞于。年代为战国晚期,外观高68厘米,重30公斤。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1989年夏,在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錞于是古代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有“錞于王”之誉。

image031.jpg

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巴渝神鸟。2001年10月丰都袁家岩发掘出的“汉代神鸟”,在考古界引起轰动。“神鸟”呈昂首展翅飞翔状,造型十分生动,而且它还有一些待解之谜:首先,“神鸟”形状奇特,不知是在飞还是正要起飞,且有大得夸张的鸡冠;第二,到底是什么鸟?目前有三种推测,即南方的方位神朱雀“火凤凰”、填海的精卫鸟、巴人供的比翼鸟;第三,其用途不明,有专家推测是“头顶太阳的神鸟”。

image033.jpg

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珍品——鸟形尊。年代为战国,整体呈鸟形,大雁头、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长28厘米、宽16.8厘米、高29厘米。通体饰有细密的羽纹,嵌满绿松石。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涪陵小田溪。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高,造型、纹饰精美,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image035.jpg

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景云碑。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image037.jpg

楼梯两侧放置的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乌杨阙。年代为汉魏,外观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石质砂岩,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重10吨。上雕刻有当时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汉阙属祠庙或陵墓前成双成对的装饰性建筑物,是我国最早的仿木结构石质装饰建筑,对研究古建筑艺术、葬制有重要价值。此为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阙。

image039.jpg

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偏将军印。龟钮方形金印,六面体,一寸见方,重108.95克,含金量96%。顶上有一吉祥乌龟,刻有“偏将军印章”五字,属汉代官印。金质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专家考证这极有可能是三国时驻扎在重庆的赵子龙手下一名副将所用的将军印。

image041.jpg

为将历史文物资源转化为廉政教材,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一批经典文物,挖掘其廉政内涵,制作了“馆藏经典文物启示录”,打造廉政文化建设新亮点。

image043.jpg

这是“馆藏经典文物启示录”这2期中的《兰竹图》。《兰竹图》是郑燮的经典代表纸本水墨画作,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轴,以湿笔饱墨绘兰竹石,以墨色深浅经营空间,布局简洁灵动。淡墨钩皴山石轮廓,布叶点花,用笔秀劲。画面右侧为作者自题诗“有竹有兰有石,一种多情历历。何须碧绿丹黄,墨痕千古一色。” 兰者,高贵淡雅;竹曰,宁折不弯。赏《兰竹图》,品风骨亮节。

image045.jpg

这是“馆藏经典文物启示录”这4期中的赏瓶。清代雍正时期,为了鼓励官员在日常工作中清正廉明,反对贪污腐化行为,政府专门烧制了一种瓷瓶,用以赏赐官吏,这就是赏瓶。赏瓶,又叫玉堂春瓶,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形制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纹饰也很有“讲究”,为固定的模式,肩部装饰凸弦纹,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采用这样的纹饰,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二者结合,也就是希望官吏们为政要“清正”,做人要“廉洁”。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并成为其后历朝政府奖掖、勉励官吏的常用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