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票必兑”,“四大恒”信守承诺的感人故事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6-07 11:30

  图中的这个地方,很多老北京人都不陌生,这就是东四牌楼。清朝乾隆年间,董氏第一代先祖来到京城讨生活,就是在这东四牌楼附近,摆钱摊起家的。董家人头脑灵活,再加上诚信经营,生意是越做越大,不到百年光景,董氏一族就开设了“四大恒”。那么董家人是怎么诚信经营的呢?这里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同治末年,在东四牌楼西边路北,曾经有一间门面房。这间门房是董氏一族特别开设的,这里不做生意,不收银钱,平时进出的顾客极少,但是每位从这里走出来的客人,脸上无不透露出敬佩与感动。这间门房也见证着董氏一族诚信为魂的经营理念。那么这间门房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同治末年(19世纪70年代初),“四大恒”之一的恒和银号关门歇业了。但是它有许多银票还在外边流通着,一时收不回来。当时通讯不发达,为了迅速告知大众恒和银号歇业的消息,董家只好用半张梅红纸,写明该银号已经歇业,所有银票请速去兑现的字样,贴在京城的大小街道上。

  可如此等了一年多,还有许多银票没有收回来。为了信守商号“凭票必兑”的承诺,恒和银号在东四牌楼西边路北,专门租了这么一间门面房,挂上了一个钱幌子,不做生意,只为等候客人拿银票来兑现。

  这间门面房,从19世纪70年代初一直开到了1900年,整整二十余年的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等待,就只为坚守商人心中的这份诚信和道义。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城大乱,这间门房才被迫关闭。

  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 袁家方:

  “四大恒”强调以信用为本,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尊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老北京人说“腰缠四大恒”这句谚语时所流露出的自豪感:不光有财富,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那么值得信赖的钱庄。

  “四大恒”以诚信为本的精神奠定了它在业内的重要地位,现如今,紧邻东四牌楼附近的门面房早已无迹可寻了,但这些诚实本份,重信重义的故事,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董家的后世子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