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江小角:父子宰相家训代代传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4-05 09:00

桐城张氏家族从迁居桐城,到兴盛发达,特别是入清以后,进入鼎盛时期,被人称为“缙绅发迹,文物蔚兴”之门,一方面固然得益于张氏子孙深受儒学影响,以及桐城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感染,刻苦攻读,通过科举取士而跻入仕途。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良好的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张英、张廷玉总结祖父辈立身立言、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参以切身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训子戒律,为张氏子孙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导向作用,成为张氏子孙代代相传的法宝。

家训600.jpg

一、张英的《聪训斋语》

张英才高识广,学问过人,为官之余,致力于经学研究,且在诗文书画诸多方面,均有较高造诣。所著家训《聪训斋语》,子孙累世受益。自刊刻以来,影响广泛。

在《聪训斋语》中,张英指出,读书可以增长道心,可以养性。“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为人生颐养第一事”。他认为读书要讲究方法,如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须从小读起。“毋贪多,毋贪名,但读一篇,必求可以背诵”。他非常反对死读书,认为光读书不行,必须学会运用知识;作文章要有“光华”,要做到理明气圆。书读过之后,必须全面掌握和运用,若不能举其词,那无异于画饼充饥;如果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也是“食而不化”,与枵腹无异。可以说张英子孙在科场屡取功名,与他的悉心教诲是分不开的。

持家,张英主张以“俭”为宝。他把“俭”的内容归纳为“俭于饮食”、“俭于交游”等八个方面。他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致仕归乡之后,“誓不著缎”、“不食人参”。不管是暂住乡里,还是久居京城,他都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动支费用,精心筹划,分为十二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总结所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两件”。他对京师同僚“一席之费,动逾数十金”深感不安。在他六旬之期时,反对家人、学生、同僚为他贺寿,与妻子商量,用设宴之资,“制绵衣袴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扶危济困、帮助他人成为张英一生重要的社会活动内容,处处体现出他“无忤于人,无羡于世,无争于人,无憾于己”的人生追求。

六尺巷600.jpg

为官,张英认为要以勤政清廉为第一要务。在他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偶有挫折,或被降职,最终仍因为其才华过人、处事廉俭而被重新起用或提拔。许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因为有他的保护和举荐,不但免遭不测之祸,而且得到重用。但其亲朋故友,邻里子弟,中进士者多达数十人之众,没有谁因为他的提携而升迁。他要求子弟做到“使我为州县官,绝不用官银媚上官”。

做人,张英主张要以谦让、益人为本。他言传身教,自己居乡时,与人相交“厚重谦和”。张英晚年在龙眠山构筑“双溪草堂”,与乡民相处,不以宰相自居,而以一位山间老人与百姓来往,遇到担柴人,主动让路,与人方便。他说:“如果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如鸾凤,宝之如参苓。”他认为每个人所言所行不可能“全是”,遇到别人“非之、责之”或“不以礼者”,要“平心和气”,做到有理“恕人”。他训诫子孙要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并说“天地不能常盈,而况于人乎?”不仅如此,还要求后人做到“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训示子孙敬人、爱人、益人,值得称道,令人敬佩。

二、张廷玉的《澄怀园语》

《澄怀园语》是张廷玉十数年“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日积月累的人生感受。旨在告诫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同时也是为了不辜负其父张英“承先启后”之意愿。

张廷玉一生身系要职,阅历丰富,其家训以言官、训子、理政为主,给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他认为奉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较个人毁誉得夫,不能枉法徇私。为此要时时省察防闲。他强调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要求子孙后人做官“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张廷玉数充乡试、会试总裁,司其柄“公正无私”,努力做到使天下士子“心自静,品自端,于培养人才,不无裨补”。他把“居官理事,旌别淑慝”看成是应尽职责,提倡为臣要直谏,“遇事敢言”,即使亏体受辱,也无所畏惧。因此,他把“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惟天下之安而后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努力实行。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官至宰辅,均提倡“廉”当头,着实值得人们深思学习。

文和园600.jpg

在为人处世方面,张廷玉首先要求“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因此,他所认为的人生乐事,并不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饰之鲜华,饮馔之丰洁,声伎之靡丽”,而在心之乐不乐。只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梦魂恬适,神气安闲,才能求得心之真乐。其次,他力主为人厚道,处事要内宽外严,不可苛刻。同张英一样,张廷玉也提倡时时以盛满为戒,不可存放逸之心,“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凡事当极不好处,宜向好处想;当极好处,宜向不好处想”。遇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得意、失意之时,都能做到检点言语,无过当之辞。

此外,张廷玉也痛恶富贵子弟染上纨绔之习,要求子孙正品立身。他寝处皇帝赐居戚畹旧园十余年,生活非常俭朴,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所有者皆粗重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致王公同僚或亲戚朋友“多以俭啬相讥嘲”。他告诫子孙“生富贵之家”,切切不可“染纨绔之习”。他憎恶赌博之陋习,通过引古论今,条分缕析,深刻指出,“赌博之害,不可悉数”。

张廷玉居官清廉、忧民疾苦、劝戒恶习,并训诫子孙践行。他以习见习闻之事,由一己一家而推及于治国平天下,构成其家训的一大特色。清代学者沈树德在评价《澄怀园语》时说:“《澄怀园语》四卷,皆圣贤精实切至之语。修齐治平之道,即于是乎在焉!”

(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