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5-31 12:00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抛妻别子,远赴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履职。临行时,他嘱托长子于廷翼:“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以身许家国之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终其一生的廉吏之旅。

  初到罗城任县令,他插蒿棘为门,以土砾为几案,日食二餐甚至日食一餐,习以为常。百姓怜其清苦,有时凑少许银钱,供其购买盐米之用,他均婉言谢绝;

  在黄州八年,益励清介,恶衣蔬食。赴任福建时,仅被褥一束,朝衣一袭,沿途以萝卜为干粮,且作压船之物;

  在福建,外藩来的贡船或有所献,他一概拒绝。而布政使衙门常常连薪米也供应不上,他将自己的衣物典当换取食物;

  在直隶巡抚任上,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颁布《严禁馈赠檄》,明令所属官员不准趁着年节收送礼品;

  在江南两江总督位上,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称他“于青菜”。

  山西省文化厅艺术档案馆副馆长 电视剧《于成龙》编剧 马连伦:

  于成龙清廉俭朴的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愤世嫉俗,更非邀功博名,而皆出自于其至诚本性。于成龙曾对僚属说:“我生来无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不知世间有享受事,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计俸入自给有余,要钱何用?”他在《劝民节俭歌》中写道:“俭为至宝一字箴,民安物阜无奇术,上为国家养元气,下为黎民储命脉”。其言行操守皆源于他“不昧天理良心”的道德底线和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

  于成龙是廉吏,他清廉自持,甘守清贫,不以为苦,被康熙称许“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是能臣,他宽严并济,激浊扬清,文而善武,屡著奇勋,被康熙称许“真国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

  于成龙是好官,他勤政为民,体恤民情,减免赋税,奖励农耕,黎庶之苦,感同身受,开仓赈济,为民请命。把百姓的苦看作自己的苦,把庶民的乐当作自己的乐。

  山西吕梁电视台主任记者 刘志飞:

  康熙二十三年,68岁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督署中。僚吏们来到他的寝室,只见床头敝筒中,唯有绨袍一袭,靴带二条,堂后瓦瓮中也只有粗米数斗,无不失声痛哭。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龙去世后,纷纷“罢市”“哭巷”,焚香祭奠,隆重悼念。于成龙的灵柩启运回乡时,江宁城万人相送,哭声震天。其清贫廉政的崇高节操,确实感天动地,永垂青史。

  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于成龙为官23年,天南地北,只身天涯,以其一生清廉节俭、勤政为民的端严操守,为吕梁于氏家族树立了光前裕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