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沧溪村:遗子孙钱财不如遗之清白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3-29 10:00

  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岁月风雨,无情更替,经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多少家族盛极而衰,怅留遗憾。然而,位于瓷茶古邑浮梁正北的沧溪朱氏古村,却一如千年的窑火,历经百代经久不熄;又似漫山的绿茶,迎春焕发蓬勃生机。1000多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以"克己守正 崇礼清廉"为核心的家规家训,也口碑相传,享誉江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溯源沧溪朱氏的来龙去脉,还有段传奇故事。唐建中三年(782年),始祖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朱秀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越四年,被朝廷紧急征召剿伐西南,辗转征战,英勇牺牲。朝廷感其忠勇,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其子嗣也英才辈出,有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到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更是通过树家规、建家训、立家法、严家风,坚持循礼向善,形成了整个家族的清风正气。

  克己

  (童声齐诵)

  理学当年并紫阳,立言垂训累篇章。

  异端排斥明吾道,四礼修成整大纲。

  集修敦行崇孝悌,从由听讲尽冠裳。

  至今千古长辉映,朱子亲铭克己堂。

  清脆的童谣声,追诉着当年朱宏明理学、兴教化的功绩,也显现了克己思想在朱氏家训中的首要地位。克己就是要克制和约束言行,对欲望要讲方寸、讲量度、讲理性,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这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朱氏家训中,对个人感情,大力倡扬"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对待人接物,主张"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对节操修为,谆谆劝诫要"行止必谨,出纳清白,戏玩有节,饮酒不乱,服饰无侈";就连耕种劳作,也明确提出"农桑知务,赋税及期"的要求。

  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宏裔孙、安徽池州知府朱韶为纪念先祖朱宏,捐资兴建"蜚英坊"。离牌坊不远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块青石板碑刻,乃明朝弘治年间左都御史、浮梁人戴珊撰文《乡先生祠增祀朱克己朱公记》,记录着朱宏的生平事迹,高度评价其理学造诣。

  《浮梁县志》主编 冯云龙:

  朱宏世称克己先生,这是朱熹给起的别号。两人交往亲密,朱熹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最后两人一个名扬天下,扶社稷、济黎民、建功业、垂青史;一个独善其身,兴教化、育英才、正人心、树家风。

  因年代久远,朱宏的资料已不齐整。但村中的理学祠仍保存完好,每年春秋两次的祭祀活动,还有很多人到此纪念感怀。朱宏不是热衷于传播清规戒律,而是善于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引导世人见贤思齐、积德成善。比如,"静坐常思己过,避祸不如省非","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这些朴拙的话语,成为指导后世族人修身养性的金玉良言,放在今天,在做人处事、内省自律方面,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朱氏后裔 朱道成:

  "多喝清醒茶,莫贪误事酒",家规中这简单的劝诫,成就了我家高祖父朱季芳等人创办恒德昌、源磬昌等6大茶庄的佳话,李鸿章亲笔题写了"恒德昌"匾额。

  崇礼

  礼者,理也。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朱宏治家特别注重凡事讲礼循礼,在家政管理、为人处世、儿孙教育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忠孝、团结、节义、勤俭等内容。比如倡扬孝敬父母:"万象元亨理易详,唯言孝道费评章。追思父母劬劳苦,罄笔难书泪一行"。又如阐述交友之道:"善须相劝过须规,总赖良朋好护持。倘使欺心相坐视,也应羞对谷风诗"。朱宏对后世劝诫要言不烦,发人深省,指出"尊长称呼不可忘之,早晚案前须作揖也。小心谨慎学为人之,行动言谈则正经也。"这些劝诫字字珠玑,既讲礼节,也教礼仪,不仅是朱氏家族的思想指南,也成为后人对照自省的行为遵循。

  沧溪小学校长 朱柳成:

  先祖遗留下来的训示,普遍带有哲理性。养子不教如养驴、有书不读子孙愚。这些四言八句,对敦促、教化家族成员起了很大作用。

  家风来自家规,礼仪源于教化。像沧溪这样的村落,人们行的是公道,讲的是公德,认的是公理,自然遵规守法,民风淳朴,百姓和乐。

  浮梁县文化局原局长 吴逢辰:

  受理学影响,在崇礼方面,沧溪人有其独特理解。比如,对家族和睦,提出"三要四务",三要,即尊尊、老老、贤贤。四务就是矜幼弱、恤孤寡、周窘急、解纷争。

  守正

  守正,是沧溪朱氏的立身之道,千百年来,宗族人一直崇尚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在宏观上定下律令,要求在思诚方面做到"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口无妄言";在慎独方面做到"见不义之财勿取之,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也";在持家方面做到"夫之所和,妻之所睦也"。在微观方面,又列举种种恶劣品性,一一予以批驳。他认为胡作非为,定遭祸殃;不义之财,莫贪莫枉;酗酒吸烟,宜戒不倡,不遗余力地敦促引导大家守正向善。在沧溪古村,至今仍有一座叫"三贡坊"的街亭,由明代朱家的三位贡生出资兴建,因朱韶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而得名,后人又称"训子亭"。

  浮梁县博物馆馆长 李新才:

  朱家先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这种道德境界与行为方式已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为后世景仰。

  清廉

  童声唱诵:沧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廉的操守,历来为正义家族倡扬。朱宏以诗名志:"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景德镇学院教授 张德山:

  翻看朱家历朝为官者,七品以上有22人,没有人成为贪官污吏。能做到这一点,光靠他律很难,更主要的是自律,这和族规里面对清廉的强调和重视密不可分。

  朱家的清廉还有不同寻常的反证事实。浮梁当地曾有谣言:打开朱家坟,周边无穷人。意思是说,朱家有不少人当过朝廷要员,其祖坟里一定藏有不少金银财宝及随葬珍品器物。然而朱韶好像有先知先觉,在世时确定了自己的墓地,并让其子在墓碑上标明墓地的形状、结构、方位、尺寸,昭告世人。朱家世代清正廉洁,生前从不搜刮民脂民膏,死后也没有值钱物品陪葬。流言蜚语随风而散,朱家清廉美德也为世人景仰。如今,沧溪人这种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的精神,正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