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今于须臾
中国纪检监察报 05-01 09:27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出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在论及艺术构思时,陆机一方面主张“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即务去陈言,勇于创新;另一方面,陆机又强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即体察万物,放眼古今。习近平总书记用陆机的这句话勉励广大文学家、艺术家,是希望他们从历史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与启示,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同时,他提出的文艺创作要有历史感及“史识、史才、史德”的命题,对于我们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感”和“史识、史才、史德”相辅相成。史识、史才、史德的训练和培育为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也让历史感的建立水到渠成;而历史感的建立,又会把史识、史才、史德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达致“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的境界,进而为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史识,主要是指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全面地、科学地对待历史,善于从中华历史文明中汲取正能量;同时,也要防止“食古不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历史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学习历史,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维,即历史思维。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如果不懂得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就有可能不得要旨,迷失自我;如果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甚至一味崇古,盲目地照搬前人的经验,是会闹出笑话的。

史才,主要是指丰富的历史知识。“学历史有什么用?”曾是不少人面临的困惑。因而,一些人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以为历史无非是为尊者讳的歌功颂德,是充满血腥的皇权更替,是阴谋暗算的权谋荟萃;一些人抱着猎奇的心态对待历史,以“戏说”作为蓝本,从中寻求“看点”,以自慰空虚的心灵。凡此种种,是难以从历史中获得有益的东西的。对于历史学的作用,有史学家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历史学是文化储藏的容器;第二,历史学是寻求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第三,历史学是资治的源泉;第四,历史学是反思社会现象的一面透镜;第五,历史学是个人审美的工具。这是从社会功能层面上对历史学所作的定位。而对于党政干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深刻阐述: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历史中蕴含着真理和规律,历史中孕育着博大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学习历史,不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下功夫读几部历史经典,兼读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能增强我们的历史感,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得充足营养。

史德,主要是指对待历史的敬畏感。清代学者章学诚对“史德”作如是说,一则为人要正,“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二则秉笔须公,要“慎辨于天人之际”,不能“似公而实逞于私,似天而实蔽于人”。古代有许多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史官,人称“良史”。先有春秋董狐、左丘明,再到“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都有良史之称。史官要有史德,方能“有耻且格”,真实记录历史;读史人也要有史德,方能领悟其中的真谛。这种史德,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敬畏传统是人类最可贵的涵养。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只有心存敬畏,对“圣人之言”做到“口诵而得其教,心维而明其旨,体行而匡其道”,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传承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果对历史采取轻薄的态度,丧失对优秀文化传统的敬畏感,将会直接造成价值观的“迷失”,造成伦理道德底线的失守,反过来又会严重动摇我们当下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该懂得,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历史。在眼下这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难免会有种种矛盾,带来种种困惑。“学古为入官之本,前事即后人之师。”读点历史,可以启发当下的思考,提供理解自己、理解时代的参照坐标;读点历史,可以拨开现实的迷雾,不被乱花迷眼,也不被浮云遮眼,而保持内在的定力;读点历史,可以借鉴治国理政的经验,懂得“从哪里来,往何处去”,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担当意识。“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这正是历史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有了这种底气,我们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才有成效,进而才能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始终“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示的未来前进”,不断书写中华民族的新篇章。(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