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以德兴商四百年 "留余"治家十三代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4-11 08:30

  座邙瞻洛,背倚黄河,风光秀丽的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隐藏着一颗文化明珠,她就是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的康百万庄园。庄园始建于明朝,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主体建筑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除了巍峨的建筑,庄园主人康家还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发人深思的家风家训。

  这里是康百万主宅区的大门入口处,这里有一口井叫“叶氏井”,也就是说,这口井不是康家的,它属于一户姓叶的人家。这种情况显得十分奇怪,康家的院子,为什么院子里的井不是他们的呢?

  康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 康定军:

  清朝乾隆年间以前,井所在的位置为叶家所有。后来因为遭遇水患,叶家人被迫移居他乡。康家要建造庄园,就买下了这块地,但是,叶家坚持卖地不卖井。按当时情况来看,康家有财有势,叶家已经衰败到靠变卖祖产为生的地步,但是康家并没有依仗财势逼迫叶家,而是重金收购不成后,一笑了之。这口井就一直留在这里,命名为“叶氏井”。

  康家原本以务农为生,明朝末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巩县(今巩义市)的康店镇时,因康店镇土地少而贫瘠,康家这才逐渐做起生意来。起初只是小本买卖,后来他们利用巩县河洛交汇的有利条件,组织船队,转运商品货物,一代又一代,走上了漕运兴家之路。乾隆时期,到了康家第十四代,主事的康应魁通过自己的智慧,积极发展家业,开启了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的财富格局。

  想要购买“叶氏井”的康家当时正处在鼎盛时期,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借势取井,甚至显得有些窝囊呢?

  因为康家有一个有名的家训——留余。“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康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 康定军:

  这是我们康家最有名的一句家训,留余。这是当时的主客厅,正上方就是留余匾。留余匾上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该舍的要舍,要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康家祖上把古人的留余思想,作为自己的家教世代传承。这也是康氏家族辉煌兴盛十三代四百多年的一大奥秘。

  关于“留余”,流传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传开创康 家鼎盛局面的康应魁不事张扬,素来节俭。七十五岁生日时,却决定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五高寿的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谁知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一一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这两座高大的双碑楼,是众乡邻为康应魁、康道顺父子树立的纪念碑。咸丰初年,巩县境内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康家慷慨救灾,开仓放粮,救助了众多灾民;这“涛平庶安”匾,记录了中牟、开封两次黄河决堤,康百万家族捐巨资修河堤的义举;还有这“万金济黉”匾,它是道光八年(1828年)康百万家族独资捐建学校的明证。康百万家族深谙“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道理,他们修河堤、建学校、焚契约、赈灾民,种种义举赢得了广泛赞誉,康家的生意也自然走上了长盛不衰的快车道。

  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李佩甫:

  我觉得留余文化对康家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它首先告诫,不要把你们的聪明才智用过了用尽了,把你们创造的财富,把你们应有的福禄,给国家留一部分,给百姓留一部分,给子孙留一部分。

  不仅是留余的家风,今天漫步在依山就势、环境优美的康百万庄园里,目睹飞檐翘角、青瓦高墙,除了可以领略当年康家创下的财富神话之外,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楹联和匾额。它们是康家修身齐家的名片,记载了这个家族对子孙后世的诸多提醒和告诫。

  康百万庄园讲解员 付瑞媛:

  “克慎厥猷”出自《尚书》,是周武王将蔡叔的儿子蔡仲封去蔡国时的训令。在此,康家借来教育后代子孙,要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事不干。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这副楹联告诫康家的后代子孙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只有这样才能为后代子孙留下好的榜样。而心术不正、逢迎拍马、投机钻营的人,势必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康氏家族第二十代后人 康定军:

  康百万庄园由19部分组成,包括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每一部分的建筑都能看到很多楹联和匾额。据统计,总共有110多副楹联匾额。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留余匾,除此外,以重信守义、读书教子的内容居多。这些楹联匾额是康百万庄园的一大特色,是康百万庄园的名片,也是后世子孙熟记在心的家风家训。

  占地面积最大的栈房区是康百万庄园的商业中心,这里的楹联匾额大都是关乎诚信经营的。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可以看出康氏家族有着农商并举的意识。“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化智为利化利入义贾之根”,则明确提出诚信是“商之本”,重义是“贾之根”。这两副楹联都悬挂在迎客厅门外。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康氏家族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牢记重信守义的商业理念,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当时的合作伙伴们。

  除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康家对读书、修身也十分看重,康百万庄园里有很多反映这样思想的楹联。比如“居贵敬,行贵俭;知所止,谦受益”,这十二个字的意思是,做人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淡泊名利。“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骘好,明明检点万般惟有读书高”,是说暗自考虑百条计谋不如默默地去做一些善事好事,经常检查自己就会发现,读书求学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等等,则可以看出康家人对教育的重视,虽然富甲一方,却从未忘记诗书传家的门风。

  康百万庄园讲解员 付瑞媛:

  “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我们看到的这方石桌是以前康家主人组织家族子弟在八月十五拜祭月亮时所用。这方石桌就叫做“拜月桌”。而最为奇特之处,就是这拜月桌的桌面底部,主人精心篆刻了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它主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教育他们的子孙,一定要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康百万庄园里建有私塾学校、青年馆、藏书楼。私塾、青年馆按年龄段分开教学,颇具规模。康家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使康氏子孙长大之后都成为懂诗书、明礼仪的儒商。

  不仅是男丁,康家的姑娘小姐们自幼也有良好的诗书熏陶。这里叫“秀芝亭”,是康家未出阁的小姐们生活的场所。“秀芝”二字,意思就是秀外慧中,品行如芝兰一般高尚。康家的女孩子,从小就请专门的老师教她们描红、绣花、读书,以培养贤淑高雅的气质。

  除了诗书传家外,康氏家族还特别重视“德”和“趣”的培养。比如留存下来的楹联,“克俭克勤思其艰以图其易,是彝是训言有物而行有恒”,告诫后世子孙要懂得创业的艰难,守成的不易,从而一代一代发愤图强,光前裕后;“崇诗书而显贵齐家不负诗书第,尊道德以开基继世犹怀道德心”,提倡崇诗书、尊道德;而“做数件可流传之事消磨岁月,交几个有学识良友论说古今”等楹联,则提倡对人生美好趣味的追求,告诫子孙后代,不要沉溺于金钱游戏,不能耽于铜臭,要交结益友、良友。

  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李佩甫:

  儒家文化当中,很核心的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也是康百万家训的核心要义。文明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一个民族的前人通过文字将生活经验、处世智慧传达给后人。家风应该是文明传承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所以,对一个民族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

  家风是包罗文化密码的中国书本,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家风的建设、传承,更是会深深地影响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康百万家族的家风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以史为鉴,汲取营养,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