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启忠:家训传世 以教化人
南宋年间,何氏为避战乱,从晋陵(现江苏常州)迁居泰兴黄桥,在此生生发展。我生于黄桥,少小时光在此度过,对何氏之事,颇有印象。记忆中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我在家乡的师长、学友、街坊邻居中,何姓之人特多,贤能之人亦多。何氏是黄桥的大姓,可算当地的“名门望族”。二是谈到何氏,有两句话津津乐道:一句是“头顶何字值千金”;另一句是何氏子孙有“三斗三升菜籽官”(喻数量之多)。足见当地民众对何姓、何氏门风的称道与崇敬。
何氏家族世代重教育,其先祖谨告子孙:务农而不读书则愚,读书而不务农则日用寥落,二者兼备才能世代永熙。遵照祖训,其家族史上曾有何氏“三鳳”、文坛“四杰”等杰出人才,明清两朝获科举功名获得者三百四十多人。据《黄桥镇教育志》记载,民国年间和解放前后,出资创办、执教学塾者中何姓之人甚多,这是黄桥文明教育之先河。黄桥读书风气之盛,教学质量之高,培养人才之多,有口皆碑。四乡八村专门到此求学者趋之若鹜,何氏对故乡文教之脉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
何氏先祖何济制定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是何氏族人治家立业、为人处世的道徳行为准则,要求何氏族人依此行事,这种治家理念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对何氏家族出现大批有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石启忠)
何锋:《何氏家范》,一辈子的家风印记
泰兴黄桥是我的故乡,它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我自小生长在那里,直到19岁离开家乡去外地读大学。在我印象中,黄桥曾是一个古朴、繁华、烟水氤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当时镇上有一万多居民,其中何姓、丁姓、王姓是大姓。我家住在镇上的珠巷,四周有不少何氏祠宇府邸,如御史府、何氏宗祠等。
我小时候,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学校中都有很多同姓同学,虽然有的是近亲,有的是远亲,但何姓同学普遍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家教严,门风好,为人温敦厚道,勤奋好学。
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们常跟我们讲述何氏家族历史,讲解《何氏家范》,告诫我们《何氏家范》是何氏家族为人处事、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我们对家范“训读书”中“人家子弟以读书为先,而读书以勤苦为本”印象尤为深刻。我家是个大家庭,祖孙三代都住在一起。爷爷是个读书人,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记得小时候他常被邻居们请去谈古论今讲故事,尤其是夏天晚上纳凉时他的听众是里三层外三层,场面甚是热闹。奶奶虽没有上过正规私塾,但由于家庭殷实,能识文断字,我们常看到她在家务空暇之余翻看书籍。我父亲辈兄弟姐妹几个年少时虽没有条件接受太高的教育,但他们都很好学,工作后利用各种机会进修、提升,靠着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成绩。我们姐弟三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都喜欢读书。父母亲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我们订购各种报刊杂志,并时常从单位或朋友那里借来各种书籍给我们看。
我们从小家教甚严,长辈们在各方面对我们严格要求。家长常常告诫我们“长上礼当尊敬,不可傲慢”“兄弟乃父之所爱,最要相好”“人能节俭,则必勤劳”……在日常生活中也教诲我们:吃饭时首先要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吃饭时不能发出大声音;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做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出门要与家人说一声;在外见到长辈要主动叫人,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些规矩和要求,看似小,却无时无刻不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给我们烙上深深的家风印记,并逐渐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引导着我们成长。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教授 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