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微博、各类文章中,常常看到一个词:岁月静好。或者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或者说“愿岁月静好”,或者说“岁月静好与君老”。岁月静好,意指生活安宁平静,岁月流逝,平安喜乐。
静,从争从青。青是草木生长期所呈现的绿色,故人们认为静最初可能是色彩鲜明的意思,由此才引申为安宁、安静之意。不过也有人认为静本义就是安静之意,并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恬淡、安定、平和等等意思。无论如何,静在古代典籍中最为常用的意思,还是安静,以及从安静这个意义引申出来的其他含义。
在古诗词中寻找静,会遇到很多美景。“日没风光静,远山清无云。”这是天地之静;“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这是月夜之静;“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这是人之静。动与静是相对的。从古到今,人们对动与静的认识不断深刻,对动与静的关系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动与静从来都不是分裂的,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因此很多时候写静,光写静物还不够,还需要用一些声响,方能衬托出静的境界,这也就是文学中的“以动写静”之说。比如南北朝时期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山林幽静,然而蝉噪和鸟鸣时不时传来,使得这种幽静更为深沉。再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掉落的细微声音,更显出周围世界的静谧与空寂,而山林中的鸟儿也习惯了这种静默,连月出也会将它们惊动。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并不是一定要用静字方能描绘出静的感觉,有的时候诗词整篇没有一个静字,却字字都在创造静的意境。比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花开为春,花落为秋,自开自落,天道自然。我们似乎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但感受到的却是无比的寂静。还有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的确透过这首诗,看到边塞的辽阔和浩瀚,但荒凉之上一缕孤烟,却又带来无边的寂寥,天地是安静的。
以上种种静,仿佛过滤掉人间烟火之气,进入到澄明虚静的境界。但它又不是静止的,天地万物在这种静之中,自然且自由,花开花落,月出月隐,静中有动,和谐相处,一起构成了一幅“静物”图。
万物静观皆自然。静到极处,人心观照万物,洞见天地,看到天地万物自生自长,悄然变化。王国维先生曾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人在这样一种静的环境之下,在静穆的世界和偶然间的生命活动之间,或许真的可以将自己融于万物,用专注的眼神和宽广的情怀,体味到世界的短暂与永恒、寂寥与生机、诗意与禅理。
《清静经》里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在安静的环境之下可以获得静的境界,还需要学会在喧闹的环境中重回静的境界。人世纷繁复杂,刺激着内心也变得骚乱躁动,欲望、诱惑层出不穷,保持内心的安静好像变得越来越难,乃至于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好像已经变成一种奢望。回首过去,发现古人好像在人世中开辟了一方“静”土,今人读诗,当然想要看看古人是如何在躁动之中回归宁静,也当然更想要展望未来,看看自己能否在纷繁之中找到同样的心境。
人生没有必然的悲观和急躁,我们本身就拥有着最大的力量。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宁静,也保持心灵的回归自然,保存对人生的耐心,在动中求静,在静中观动,体悟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