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份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491年前,一位词人在湖北江陵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篇传世之作,他就是一代大家杨升庵。
杨升庵,本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后人习惯称其为“杨升庵”。
杨氏家族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升庵23岁便考取状元,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曾任经筵讲官,也就是为皇帝讲书的官员。受父辈影响,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公元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政治斗争“大礼议”事件中,触怒嘉靖皇帝,被罢官杖责,并终身流放云南。
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研究会秘书长 张德全: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崩,因其无子,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继位以后,杨廷和(杨升庵父亲)就根据封建礼仪,要求皇帝尊他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当时杨升庵和父亲同朝为官,也支持父亲的提议。但是嘉靖皇帝一意孤行,想要尊他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在事件中杨氏父子触怒了嘉靖皇帝,最终杨廷和被迫辞官还乡,而杨升庵则两次被杖,并充军云南,永不赦免。
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与妻子告别时,亲笔书写家传的《四足歌》,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
《四足歌》中这样写道: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杨升庵在滇南三十多年,恪守清贫而不忘初心。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平生著述百余种。《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升庵个人虽淡泊名利,却时时关心民间疾苦。当时,昆明一带的豪绅以修浚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敛财肥私,杨升庵正义凛然地写下《海口行》、《后海口行》等诗篇痛加抨击,诗中写道“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他还写信给云南巡抚,请他制止这种坑害百姓的恶行。
在云南期间,杨升庵竭尽全力传播中原文化。他常常独自深入边地各处游历,与当地各民族倾心长谈。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其中有著名的“杨门七子”,对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云南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升庵的民间故事。人们赞誉他不畏权贵的风骨,钦佩他广博多才的学识,学习他知足常乐的高贵品质。
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新都区作协副主席 谭宁君:
杨升庵到云南之后,还发扬光大了他们的家训。比如说重敦伦、重教育,他到云南之后不论是与士子文人还是村夫野老,都能和他们和睦相处。他不仅和当时名士李元阳、杨士云、张含等人交流,而且还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为云南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升庵的治学态度与做人品格,深受他们杨门历代先辈传下的家风影响。
杨门历代为官,清廉传家。杨升庵的曾祖父杨玫,曾任贵州永宁吏目,为人廉洁正直,拒绝接受当地官吏的贿赂,替百姓办好事,被传为佳话。
杨升庵的祖父杨春,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广提学佥事。晚年辞官回新都办学,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杨春经常写信鼓励在朝廷为官的儿子杨廷和尽心治世济国,多做有利于民的好事。杨升庵高中状元时,亲戚朋友送来贺银,杨春均婉言谢绝,并根据时局,提议大家将礼银用于整修破损城墙。城墙整修完成后,恰逢匪盗袭击,坚固的城墙保护了百姓的安全,大家无不称道。
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效力于四朝皇帝,历任武宗、世宗两朝首辅,关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肃贪,颇有政绩。
书香门第的杨氏家族人才辈出,杨升庵的三叔杨廷仪、次弟杨惇、从弟杨恂、子杨有仁,都是进士;二叔杨廷平、五叔杨廷宣、四弟杨忱、从弟杨恺,都是举人。其中杨廷宣工于诗赋,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学者,著有《连云栈赋》,载入《全蜀艺文志》。深厚的家学渊源,成就了“一门七进士,父亲宰相子状元”的一段佳话。
这座名为“景清堂”的祠堂,就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距今已有176年的历史。
青瓦泥墙,木柱石磴,雕花窗棂,古朴典雅。
景清堂里珍藏的“四足”、“四重”等重要的家训史籍,被杨氏后人奉若至宝,时常拜读,重温祖先智慧。
今天,《四足歌》仍然是杨氏后人对子女们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杨升庵等先辈的影响下,杨氏后人世代恪守“四足”、“四重”家风,为官者清廉自律,为商者兼济大众,留下许多佳话。
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原文史委主任 范华银:
新都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祖、父、子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家风。
杨升庵后人 杨德力:
祖先传承的“四重”、“四足”到现在都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杨升庵的后人,所以我们遵纪守法,懂得尊老爱幼,中国传统儒家中的忠孝礼义我们都在严格地履行。
在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的影响下,新都自古便成为以“状元故里”而闻名的书香之城。新都人民景仰杨氏家族清廉博学的儒雅门风,感怀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纵观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炎黄子孙。恪守“四足”、崇俭重教的杨氏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杨氏后人,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