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修身积善 四训教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8-23 09:00

  【片头传唱】“话说明代万历年,宝坻来了一位好县官。教育孩子写下四训啊,备受推崇直到今天。”

  每天清晨,85岁的马守君老先生,都会端坐书桌旁,聚精会神地书写《了凡四训》,数十年如一日。

  马守君之子 马志国:

  我父亲特别喜爱《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宝坻知县袁黄写的一本家训,父亲不仅自己喜欢抄写,而且从小就用这个来教育我们,对我们子女们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们受益很多。

  袁黄,号了凡,嘉善籍吴江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

  《了凡四训》是以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 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黄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天津市宝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宝林:

  《了凡四训》其实是袁了凡写给儿子的一本家训,现实生活中,《了凡四训》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副总编辑 姚立军:

  了凡是一个注重家训家教、注重乡贤的思想家。《了凡四训》首先是对自己家庭,对自己儿子教育的一本书,但是后来呢,成为了对老百姓教育的一本书。

  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提出了“立命”说,认为命运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并提出了“改过”“积善”等治心修身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朱鸿林:

  袁了凡对明清以后社会思想影响很大,我想对今天有意义的,第一就是他的立命之学。立命之学的精粹就是说,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这个命运加以改变的。而这个做法就是时常要反省,把自己做的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对自己做的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

  袁黄作“为官功过格”,起名《治心篇》,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这一方法是量化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袁黄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了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献忠:

  袁黄是宝坻的一个著名县令,他的这个民本思想特别突出,他关注民生,爱民如子,爱戴百姓。

  【字幕引用】受贿而不耻者,良心尽丧也。——《宝坻政书》

  袁黄说:“立志做善事是为了利益天下百姓,那么,不管善事多么小,功德都很大。假使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不管善事有多少,功德都很小。”袁黄还在《了凡四训》中对善恶进行了认真分析,他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等十种行善方法,以为后人遵循。

  他要求同僚“各当砥砺名节,以清廉自誓”,同时以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表率。

  《宝坻县志》主编 张殿成:

  袁黄生活极为简朴,从不崇尚奢华。即使是公家来客人,也只上五道菜。凡县衙内的空地,全令种蔬菜以自给自足。出行轻车简从,不动仪仗。

  天津市宝坻区袁黄研究会秘书长 杨松:

  袁黄的劝善思想,不断影响到身边的人。袁黄夫人为儿子裁制冬衣,不用比较贵的丝绵而是用比较便宜的棉絮做内里,这样将省下来的钱多裁几件棉袄,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字幕引用】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了凡四训》

  袁黄是知行合一的人。初到宝坻,正值大涝,百姓流离。当时宝坻赋税“倍于他县,历年积欠粮赋万石”。袁黄带头捐俸抵偿赋税,救助困苦民众,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等,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献忠:

  (袁黄)替宝坻县减免了一大批赋税,另外还有其他的劳役。进贡银鱼,还有御皇木,这些劳役都减免了,所以说他是造福百姓的很有影响力的官吏。

  【字幕引用】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了凡四训》

  袁黄对待百姓如父母儿女。饥时送粮,寒时送衣,无主尸骨无钱埋葬,本人出资掩埋。袁黄对穷人的关怀细心备至。

  《宝坻县志》主编 张殿成:

  荒年煮粥赈济穷人时,袁黄向负责煮粥的人行礼,并眼含泪水恳求大家务必将沙子挑出去,不要兑冷水,说倘若有一点泥沙掺杂在内,或用冷水掺入粥中,那么食用的人就会容易生病。

  袁黄审理诉讼,秉公断案,为冤枉者开解,得再生者不下数十人。袁黄常常给狱囚讲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道理,有的犯人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震:

  袁了凡考中进士,当的第一个官,就是在宝坻当县长,叫知县。到了宝坻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宝坻地方的政事、经济、农业等建设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劝善思想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 刘伟见:

  他的《宝坻政书》是中国整个县域治理上的一个代表性著作,而且这个政书中很多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价值和意义。

  《嘉兴日报》嘉善分社编辑 杨越岷:

  他在宝坻当知县的时候,提出了很多爱民的措施,比如兴修水利,把南方的水稻引到宝坻来等等。

  【字幕引用】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了凡四训》

  “兴建大利”是袁黄的十大行善法之一,他认为,小至一个乡,大到一个县,凡是有益于公众的事,最适宜开展。他刚到宝坻时,境内东南到处都是湿洼盐卤之地,一片荒芜。他走遍宝坻四境进行考察,并从家乡引来耐盐碱的稻种试种,获得成功后推广。改水种稻一举,为无数百姓开启了救生之路,直至今天,宝坻成为了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

  为发展农业生产,袁黄还整理编纂了我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宝坻劝农书》,下发乡里,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津市宝坻区小甸村村民 肖富荣:

  这儿就是原来袁黄庙旧址。袁黄庙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边画边说)。人们建了这座袁黄庙,以纪念他带领百姓开河引水、播种水稻的恩德。

  可以说,《了凡四训》是袁黄知行合一的高度总结。

  受袁黄的影响,他的儿子袁俨少承父训,秉持家学,也颇有贤名。天启七年(1627年),他在高要(今属广东肇庆)为官时,逢夏水秋涝,城中水深三尺,袁俨于暑雨中竭力奔走救灾,劳瘁呕血而死,像他的父亲袁黄一样,也受到百姓敬仰。

  中华袁氏宗亲联谊总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袁令文:

  了凡这种思想能够传承几百年经久不衰,肯定有他独到的一些地方和精神内涵,身教重于言传。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 刘伟见:

  了凡从现身说法来做家训,你看其他很多的家训都是讲一个道理,或是说一种修养方法,或是一种规矩,但《了凡四训》,我们看起来像一个故事。

  天津市宝坻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宝林:

  袁黄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代表,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他首先自己做到。了凡廉洁奉公、克己爱民,以他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后人。

  袁氏后人 袁禹治:

  袁了凡先生教育我们要敬老爱幼,勤俭节约,工作认真负责严谨,对我们整个方方面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袁黄处世做人的规范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如今,袁黄和他的《了凡四训》影响越来越广。在天津宝坻,袁黄的故事家喻户晓,积德行善蔚然成风;在浙江嘉善、江苏吴江,袁黄倡导的善文化也得到很好的研究传承;在海内外特别是北美和东南亚,袁黄和《了凡四训》也有广泛影响,有许多研究袁黄思想的机构和学术团体,反映袁黄故事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广泛传播。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魏月萍:

  了凡先生的思想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的影响力其实也是蛮大的。了凡先生这个“善”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欢迎?我觉得他提供了人性一种净化的可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震:

  袁了凡推动了一个劝善的思想,他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在里面。

  袁黄的《了凡四训》,就像一面辨别善恶的镜子。这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应该经常对照自己,发现缺点和不足,像袁黄那样改过自新,通过积德行善,改造命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