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浮梁沧溪村和朱氏家训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客户端 03-29 10:00

沧溪村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自宋代初期(公元960年-968年)建村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较为完整地保留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包括明清古建筑近140栋、古桥3座、古街巷6条、古祠堂旧址4处,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村落。2010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沧溪村全景(前两年市摄影协会摄)1.jpg

沧溪朱氏始祖朱秀,为唐代将军,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782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朱秀战死沙场后,其子嗣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继承其未竟事业,发扬光大,功名显赫,朱氏在当地遂成望族。至宋代初期,仅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规模。

宋代以后,沧溪朱氏更以“克己守正,崇礼清廉”为治家之道,教育、引导和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致人才辈出,文脉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三举(人)五贡(生)四十八秀(才)”。朱氏后裔秉承先祖遗风,生生不息,十三世祖、理学家朱宏著书立说、桃李天下,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深受百姓爱戴,百年老字号茶庄恒德昌曾被李鸿章赞赏有加,亲笔题匾,沧溪朱氏良好家风为十里八乡景仰称道。

沧溪村明清建筑.jpg

朱宏

朱宏(1130-1210年),字元礼,号克己,沧溪朱氏十三世祖,南宋人。他年少时聪明颖悟,四处求师访友,闻道解惑。成人后“以明理为己任”,放弃科举考试,刻苦学习圣贤之书。他善于思考,重于实践,治学穷根溯源。朝廷重臣、地方名流纷纷举荐其出仕为官,他辞而不就。中年后,朱宏隐居故里沧溪,一边教授村童,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礼编》、《四书图考》、《六经礼仪》、《有信论异》、《惠绥集》等多部著作。

朱宏与理学大家朱熹志向相投,交往密切,两人共同切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奠定朱熹理学的核心。朱熹自感受益良多,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亲题其所居“克己堂”。

朱韶

朱韶(1481-1538年),字菊泉,沧溪朱氏二十四世祖,明朝人。自幼聪颖,八岁能熟读诗句。在父母严厉管教下,常常鸡鸣时起床背诵诗文。朱韶推崇理学,亲自为世祖朱宏建造蜚英坊以示纪念。明代弘治丁已年(1497年),他在南京举仕,先在安徽贵池县任推官,后任安徽池洲知府。朱韶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一心为民,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百姓称赞。

蜚英坊.jpg

现在的安徽池州人将荆树称作朱家柴,源于朱韶的一次为民之举。当年朱韶在池州为官时,看到当地百姓烧柴困难,便动员家乡父老从沧溪老家采集荆树种子,教当地百姓种植,让荆树成为柴火,免去百姓起早摸黑砍柴之苦。当时的池州百姓为感谢朱韶,把荆树改称为“朱家柴”。

沧溪朱氏家训

浮梁沧溪《朱氏家训》载于《沧溪朱氏宗谱》。朱氏后人摘取始祖朱秀之后的历代先祖治家名言,汇编而成《朱氏家训》。尤其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和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他们注重建立良好家风,通过著书立说,熏陶引导族人,为后世建立楷模。沧溪《朱氏家训》全文650余字,涵盖持家、立业、礼仪、教化、为官、做人等丰富的内容,倡导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

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jpg

与《朱氏家训》一同传承后人的还有《传家必读诗文集》,由清朝中晚期的朱氏族人汇编而成。该书分上、下卷,现存的下卷收集了94篇治家诗词、警句和故事,以此训诫朱氏子孙忠君爱国、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尊长护幼、勤俭和睦。作为一本治家的好教材,《传家必读诗文集》对教育子孙后辈、涵养朱氏家风和当地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