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峰翠嶂,巍峨幽邃。在浙江省遂昌县仙霞岭深处,坐落着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应村。虽然地处偏僻,但这个拥有470多户农家的小山村,却因为“孝”而远近闻名。
村里住着18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村民义务为孤寡老人洗衣物、重阳节设“百孝宴”孝敬老人、每年在村里评选“好儿媳”……百年间,孝老爱亲的风俗规矩代代相传。
“只要老人有困难,大家都会去帮忙”
“洗衣服喽……”早上7点,清脆的嗓音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46岁的村民雷丽花挽着大竹篮走进孤寡老人周挺傅的家。“大伯,我来了!”雷丽花一边跟周挺傅打招呼,一边熟练地从屋里拿出老人换下来的衣物塞进大竹篮。
“这两天身体怎么样啊?有什么活儿需要帮忙啊?”凑近周挺傅的耳朵,雷丽花大声问道。
“身体老样子噢,衣服要洗一洗,其他没什么要做的了。真是谢谢你呐!”76岁的周挺傅微笑着回答。
作为村里敬老洗衣队的志愿者,雷丽花和村里其他10多名中年妇女,负责定期帮村里20多位孤寡老人清洗衣服。“帮老人洗衣服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质朴的雷丽花笑着说,“大家都这么做,你对老人好,孩子们也会看样学样对你好。”
除了帮老人洗衣,平时换灯泡、修个房子什么的,村子里的年轻人也是义不容辞。“具体从哪一天开始的,我也不清楚。但我小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村里的规矩。”已经有79岁高龄的村民周云峰说,“真的要找源头,可能要去看一本书。”
在周云峰的指引下,笔者来到应村小礼堂,找到了周云峰老人说的那本书——《应村纪略》。《应村纪略》写于清朝嘉庆庚午年(公元1810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最初的版本已经丢失,但村规的精髓却传承至今。翻开竖版印刷的《应村纪略》,映入笔者眼帘的就是“孝老爱亲”的村规。“惟孝亲者,不仅在华衣美食之供奉,举其要在善体亲心而已。”虽然不识字,周云峰老人却能清楚地背出这条村规。“村里的小孩子都会背。”周云峰笑着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代传一代。只要老人有困难,大家都会去帮忙。”
50多年前的一天,邻居发现孤寡老人张德同两日没出门,便去探望。敲了许久门也无人应答,便破门而入。此时的张德同已经昏倒在地。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民们便一路用板车将昏迷的老人推到了县医院。张德同老人最终转危为安。从那以后,每当村里有老人隔天没出门,邻里就会主动上门看望。
除了关爱孤寡老人,对于全村的老寿星,村里也有着孝顺之道。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每年的重阳节,村里就会举办“百孝宴”。这一天,村里会设下宴席,由每户村民各出一个菜,邀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品尝。吃完饭,还要子女们轮流给老人敬茶、捶腿。
“不孝顺的事,一定会有人管、有人劝”
“你是大嫂,应该由你来照顾公公!”“你家和公公家就隔着一道篱笆,当然要你来照顾!”何家院子里,两个儿媳妇吵得不可开交。原来,何家的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两个儿媳在村里照顾孩子。可是,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两个儿媳妇踢起了“皮球”。这让年近80岁的何土根老人一度处于无人赡养的状态。
得知此事后,应村的“老娘舅”周岳运坐不住了。“何家的情况比较特殊,两个儿媳妇都是外地人,对村里的规矩不太了解,只能慢慢教。”一次次的上门劝导,周岳运终于说服两个儿媳妇每周轮流照顾老人,并按时支付生活费。“是我不懂规矩,以后不会了。”两个儿媳妇表示,以后一定会善待老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这么多年,你要说不孝顺的事情一件也没有,那不可能。但一定会有人管、有人劝,最后也会得到圆满解决。”周岳运说,孝顺是全村人一致认同,也一致遵守的规矩。
“前几天忙得走不开,今天特意早点回来,把钱交上。”在应村便民服务中心,笔者正巧碰上一位背着种田把式就跑来的村民。他从口袋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300元现金,交到村会计周利军手中,并在缴纳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原来,为了给老人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也为了督促子女履行养老敬老的义务,经过全体村民表决同意,应村制定了老人赡养保障机制。依据本地生活消费水平,全村7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每个季度要给每位老人最低300元的生活费。
除了每季度缴纳生活费,村里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好儿媳”评比,通过推荐、筛选、公示、评定等过程,评出3位孝敬公婆、友好邻里的“好儿媳”。同时,还会根据平时赡养老人的表现,评选出“不孝顺”奖。被评上的村民,将被通报批评。“各家的情况都列在一面墙上,清清楚楚的,不做好,丢人呐!”周岳运说。
“以前父母是这样做的,现在我只是接着在做”
“我母亲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但她十分孝顺我的爷爷奶奶,这也让我懂得孝顺老人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81岁的傅廷岳老人至今还记得儿时的夜晚,长辈经常把孩子们叫在一起,轮流讲授村里的规矩,强调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雷丽花从小生活在应村,全村共有多少位孤寡老人、家庭住址在哪儿、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她记得清清楚楚。“以前我父母是这样做的,现在我只是接着在做,将来我的一双儿女也会这么做。”雷丽花自豪地说。
随着社会发展,应村的村规民约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建村800多年,村规民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每次修订,全村男女老少都会热烈参与讨论。”应村村委会主任傅俊杰说,一些不合时宜的制度被去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机制、新方法被引入,但精髓却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孝。
“村规民约是应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外出打工的村民很多,我们希望,他们能把孝顺的风气带出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傅俊杰的语气坚定而又充满期待。
百善孝为先。这是应村的规矩,也是应村的财富。它承载着百年岁月的沧桑变迁,见证了百年古村的和美淳朴。它的根扎进了土壤的深处,它的魂融入了村民的血液,成为一代又一代应村人共同的处世操守和行为准则。
告别应村,正值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微风下,村口的古樟,树叶婆娑。垂髫小儿扶着满头银发的老妪缓缓走在回家的路上。祖孙俩虽步履蹒跚,却步步坚定,成了落日余晖中小山村里美丽的剪影。
记者手记——百年和谐的“秘籍”
走在村子里,时不时能听到老人们爽朗的笑声。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可能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却深谙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哲理——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他们共同守护的村规民约,也是他们亲身践行且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成人后的为人处世。应村的村民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向子女灌输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让子女感受到村规民约的向心力,让具有应村特色的孝道文化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得以流传至今、历久弥新。行孝,已然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循的自觉行为,而这正是应村百年来和谐美好的“秘籍”。
如今的应村,村庄宁静美丽、空气清新宜人。邻里间互帮互助,老少间和睦共处,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祥和美好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四百年前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所追逐的“村民无事到公庭”的和谐画卷。
专家点评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伟
应村的行孝故事,从为孤寡老人洗衣服到设立“百孝宴”,再到“好儿媳”评比,展现了这个浙江西部小山村“村规民约”的浓郁氛围。《应村纪略》的不断发展完善,彰显了治村规矩的与时俱进,也体现了行孝规矩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承。村中制定的老人生活保障制度为行孝规矩的延续奠定了制度基础,没有尽好孝道的村民很难坦然面对村民们的监督与批评。事实上,应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良好规矩的形成,既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更需要我们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维护。(中国纪检监察报 通讯员 包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