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晋中盆地的祁县,古称“昭馀”,老街留下了许多票号遗址,这是“大德恒票号”的遗址。100多年前,这座票号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票号之一,它的所有者就是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乔家堡村的晋商乔氏家族。
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晋商驰骋欧亚数千公里,称雄商贸数百年,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盛况。而晋商中的乔家,富甲一方200多年,泽被超过6代,有“晋商翘楚”之称。
乔氏家族世代居住的祖屋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走进这座占地万余平方米的城堡式建筑,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岁月风云扑面而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既惊叹“北方民居典范”的宏伟气势、精巧造型,更思索着乔家为何能白手起家而登顶财富之巅,并且影响深远?
家业发达、家族兴旺,与家规有关。乔家祖上传下了六条家规。
乔家大院导游 渠泓:
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
制定家规的起因是乔家的发家人乔贵发看到与他合伙的人有了钱以后吃喝嫖赌而且还抽回老本。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前馆长 刘立本:
乔家从这个里面看出启示,如果没有严格的家规,你可以很快由富人变成穷人。
乔家家规简明不简单,浅显不浅薄,每一条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是对富而不糜、贵而不骄,品端行正、家和亲睦,谦恭待人的要求。
乔家“在中堂”后代 乔燕和:
乔致庸爷爷,他本身就做到了。可以续弦,但不可能是同时存在两位夫人,甚至还有小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位先祖奶奶去世以后,乔致庸祖爷爷又续弦一位。
“六不准”家规虽然只有24个字,但却明明白白告诉乔家子孙要正人品立人格,杜绝不良习气沾身,做纯正温良高尚之人。
乔致庸是乔贵发的孙子,也是将乔氏家业推向鼎盛之人。他以儒学指导商业经营,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功。同时,儒学也是他的治家之道。他择儒家名言佳句,题写成匾额、楹联,或悬挂或雕刻在乔家大院的各院各房各处;并将广为流传的《朱子家训》和古人修身格言等刻在堂屋、门厅和内室的墙上,让子孙们迎面朗读,低首默诵,心心念念做人做事的准则,乔家也由此形成了流芳百年的家风。
家风之一:和为贵,家睦族旺
乔致庸的堂号“在中堂”和他的名字一样,取“中庸”、“执两用中”之意。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乔家以此为基,形成了“和为贵”的家风,讲究和谐、平衡。
乔氏家族后代 乔巧生:
乔家是大家族,一个堂就是一支,几十个堂在一起生活,几乎没有发生兄弟反目、妯娌交恶、婆媳不和、子嗣相争的事。家大业大人口多,哪能事事无缝隙?件件都公平?一个字“和”,不计较,不攀比,不争斗,大度包容,所以家庭和睦,氏族兴旺。
李鸿章对乔家“和为贵”的家风十分欣赏,赐予乔家这样一幅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期望其他家族也能像乔家一样“子孙贤、兄弟睦”。
家风之二:重修德,人正事兴
乔家大院正门影壁的“百寿图”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损人欲以复天理”,下联是“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意思是当人的欲望与天理冲突时,要抑制人欲顺应天理。这正是乔家“重修德”的家风。
乔家大院导游 渠泓: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为人作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
乔家大院顾问 胡育先:
他们(乔氏子孙)要做到的,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修身,而这个修身要怎么做到呢,就是家庭让你耳濡目染,让长辈言传身教,形成后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礼貌态度。
乔氏家族“在中堂”后代 乔守玮:
我听我的父母说过,那时候山西好多有钱人家都有戏台,但乔家没有,我当时还小,我就问说为什么没有戏台,他们说怕看这个戏以后玩物丧志。
家风之三:讲诚信,以义取利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这些楹联讲的都是真诚、守规,不言过其实,不急躁慌张。乔致庸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首要的是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赚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前馆长 刘立本:
乔家在包头,发现一批掺假的胡麻油,他们把全部油都倒掉,倒掉以后换成好油。
山西祁县晋商研究所所长 范维令:
1930年,山西省银行公布20元晋钞兑换1元银元,这一下老百姓损失很大,但是乔家坚守诚信,就是我们倾家荡产也要给存款户一元晋钞兑一元银元,乔家几代人坚守了信义。
家风之四:乐读书,百年树人
“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书田历世”“百年树人”“读书滋味长”,这些楹联、匾额,折射着乔家尊师重教的家风。
乔家设私塾,让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乔家对任教的老师十分敬重,每位老师都配书童伺候,伙食与主人相同,还让老师坐上席。老师回家主人们要送到大门外,等老师上车以后才能返回。
家风之五:慎俭德,勤俭持家
财富最容易产生挥霍无度、奢华糜烂、摆阔逞凶的风气,这也是家业衰败的隐患。为此,乔致庸常说:“有钱不能浪费,浪费则对钱不敬,不敬则得罪钱,得罪钱则受穷。”
家风之六:善为先,无私讼公
乔致庸将“为善最乐”的匾额高悬在正房门楼上,对子孙说:“唯无私才可讼大公,唯大公才可成大器。”他把积德行善当作治家要义。为帮助乡邻,乔家常年把三头牛拴在门外,谁家要用就牵去,傍晚再送还。乡邻如有病无钱求医或者家境困难过不了年的,只要找到乔家门前,都可以得到救济。
家风之七:怀天下,兴家报国
清光绪元年到三年,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所需经费均由乔家大德恒、大德通两大票号存取汇兑。
1938年,抗日军队一个连来到乔家堡村,乔致庸的孙辈乔映奎、乔映璜,把刚买来的护院武器全部捐给抗日志士。另一孙辈乔映庚,大义凛然支持长子乔倜从军救国,为晋商乔家的德、义、忠、信、善,增添了感人的一笔。
巍峨的大院,精美的建筑,是乔家留下的物质遗产,而严格的家规、睿智的家训、垂范的家风,是乔家留下的精神财富,它们和大院一道,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不褪色,穿越百年的时光而更加光芒。